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期末報告完整版

The distance is so far , but spirits are so close.
1.距離在哪裡?
(1)實體距離---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地方,老師在美國,我在台北,同學也分布在台東各個不同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東西把我們拉近了?距離真的變短了嗎?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面對面教學,而面對面教學第一個碰到的問題自然就是距離,而這些距離該如何消除呢?就是例如科技的產物。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可以傳遞的不再只是聲音,更不再只是非即時,而是可以傳輸影像、更可以達到及時的,因此,開成了我們這堂有趣的課程,需要的東西看似簡單---耳機、麥克風、網路攝影機以及一個教學的平台,這些東西聽來容易、看似簡單,卻隱含了多少智慧的結晶。沒有麥克風,如何分享自己的意見;沒有耳機,如何傾聽別人的寶貴看法;沒有網路攝影機,如何距離千里卻能見到大家美麗的倩影;沒有教學平台,如何結合所有人與工具在這個地方進行課程。最重要的是,沒有了大家的智慧,如何完成與充實這個有趣的課程。工具搭配上人類的智慧,減少了人與人之間實質上感受到的距離,實體距離感覺讓人縮短了,接下來呢?有更大的鴻溝在前方等大家一起跨越。只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透過科技的產物,永遠都可能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問題與驚喜,整個課程進行中,就會因為工具的狀況,造成課程無法順利進行,我自己就碰到了好幾次,可能是因為網路品質不穩定而造成無法連線,可能是因為網路攝影機或是個人電腦出了問題無法進行課程,因此可以知道,這樣課程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個別化的狀況,每個人家裡使用的電腦都不同,可能產生的情況也不同,這樣的情況之下,只能儘可能調整,畢竟這種東西很難標準化,軟體的部份都有固定的規格,但硬體很難要求大家一致,例如我就因為租用ISP的品質不好,常常無法連線或是連線品質不佳,這樣的情況難以避免,只能盡量避免,而大家要思考的是,碰到這樣的情況一時無法排除是否有其他備案呢?

(2)虛擬距離---原本我們跟老師之間是完全不認識的,也是素未謀面,除了距離以外,不熟識的人之間還有一層無形的隔閡,我們怎麼化解呢?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跨過這道無形的牆呢? 人與人之間,除了實際的距離之外,還有一層無形的隔閡,就是因為生活背景、學習背景與文化背景不同,所產生認知與思想上的差異,這樣的差異,會讓課程無法流暢的進行,實際的距離透過軟體與硬體解決了,那……心靈層次與想法的差異呢?大概只能夠過溝通與思考來達成平衡了。由於老師長期在國外任教,習慣了國外學生較為積極的學習態度,比起目前剛帶到國內的學生,相對比較被動,時間管理能力也差上一大截,使得一開始同學們會認為老師作業份量太重、老師會認為大家積極度不足,加上一開始大家都不認識,形成了一股無形的牆,使得老師和我們必須努力去爬過它,非常幸運的是,老師是個願意傾聽與協調的好老師,老師先是與我們討論作業份量與課後自修時間的問題,我們也拋去過去只當一個接收者的角色,調整自己的學習步調之後,兩邊各退一步可以海闊天空,就這樣,消除了那無形的隔閡,也讓兩邊都取得共識。而我也發現,這樣的情況之下,讓大家更願意發言,或許人數比一般課程人數稍微少一點、或許是老師更平易近人一點、也或許是同學在家中的位子上面對Webcam少了幾分羞澀,無論如何,我認為智慧與想法的分享來自於內心隔閡的消除與心靈的契合。

2.衝擊與調適。
(1)衝擊與變化---課程型態的變化給我許多的衝擊,可能是部落格撰寫與回饋,可能是由面對面教學變成對著冰冷的視訊與麥克風,可能是語文能力的不足,當然,碰到衝擊的解決方法就是變化!課程進行型態的改變勢必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相對也帶來不同的衝擊,或許對不同的人所感受的衝擊有所差異,不過,對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例如:有些人覺得英文太困難而無法進行課程作業;有些人覺得每個禮拜寫部落格以及Google的討論太過麻煩或是使用不便;有些人認為上課還是能讓老師與同學看到自己,這樣會更有親切的感覺;有些人認為給別人的部落格文章一些回饋是非常耗時且麻煩的。那麼,碰到這些問題之後呢?當然,問題不是放著就會自己消失,而是需要改變,或許是作法的改變,或許是心態的改變,或許是目標的改變,回過頭來,證明了:碰到衝擊的因應之道就是改變。

(2)調適與磨合---對於碰到衝擊與因應產生的變化,開始成了習慣而衍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到底該怎麼調適自己,又怎麼磨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這樣的課程最重要就是時間的管理,沒有同學在身邊的時候,是自主學習,還是有其他的合作方式呢?碰到狀況,最困難的就是調適跟磨合了,不一樣的狀況有不同的因應之道,目的都是解決問題,以下就是因碰到狀況而產生因應之道的例子。非同步課程:在傳統課程中,如果老師臨時有事,只能停課或是調課,我想這對誰都會產生不便,但在遠距教學當中,可以改使用非同步教學,老師事先將課程引導預錄好,然後再讓我們進行不同的作業型態,可能是寫心得、可能是摘要,更有可能是議題討論。這樣可以讓大家在原本的課程時間中,以不同方式進行課程,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時間管理的問題,這也是這堂課最困難的部份,也更讓我體會到時間管理與自發性學習的重要性,原本大家以為非同步課程應該比較輕鬆,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許多同學後來都推翻了這樣的看法,都認為非同步比原本同步花的時間更多,而且適應狀況也不是非常好,像義斌學長就提到
約三年前曾參加過偏遠教師的線上學習,它是以非同步的方式進行,卻因為助教都沒有固定上線觀察個人或小組互動,就憑平台的自動記錄資料做決定,那一次的經驗不是很好!
雅琇學姊也認為原本以為不用上課比較輕鬆,結果,並不是這樣子低。要先看完老師給的影片,然後開始想(想,真的讓人好容易餓)到底影片裡面在說什麼,然後到討論區去發表感言,並且在其他人不定時的發表後,閱讀與回應,大家寫的也都滿深奧的,有時後我看不懂。別人可能也看不懂我在胡扯什麼。就像佩貞說的有的人比較適合非同步,因為講話有障礙,我可能就是這類的。不過大家都有足夠的時間能發表自己完整的感想,看不懂得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找資料,效果也是挺好的。
而明松學弟認為同步的觀念比較像是即時處理的,就以我們上課來說,可以馬上討論某個議題、發言以及得到回饋,而非同步卻比較像是「丟了就走」,不要求馬上可以得到回應,而是過一陣子再回過頭來檢視。博忠學長覺得非同步遠距教學的資料可以利用課餘的時間來閱讀,在職的同學就可公有較多的收穫,而討論的資料可隨時再回頭再參閱,相當不錯。
佳珊學妹也清楚的把非同步的優缺點條列出來,相當細心,她個人是比較喜歡面對面討論的感覺,絕對不是因為她容易忘記上線討論,而是我喜歡那種立即性回應的感覺,當你聽到其他人的某些想法跟你的想法match時,又可以再撞擊出另一個議題的那種感覺。
而戎文學弟也提出非同步,縮減了課程的限制,增添了閱讀的自由,可以任意找尋自己喜愛的知識,時間也可以自己調配,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同步課程的優點,當然這種課程也會有所限制,像是剛提到的互動問題,學生的反應以及評量的措施,都會影響課程的進行及成效。因此,若能結合兩者優點,合併實施,相信對現在的課程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很有趣的想法。而林孟芬老師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也許活動設計也有許多改進空間,老師一直也期待同學們的反饋。畢竟學習環境是老師和同學共同經營的!
我認為老師提出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的氣氛不是由單方面可以塑造的,而是老師與學生搭配所激盪出的結果。

3.它,改變了世界。科技的發明搭配人類的創意改變了這個世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同時,同時也因科技產生了許多不一樣的創意,而這些創意或許是幫助這個世界往前,或許在降低各地區的差異,也可能是在讓科技的使用更為完善,而這些東西,慢慢進入我們的生活,改變了一切,更進一步改變了這個世界。
(1)教育的未來 ---科技始終創新,教育的主軸不能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這個影片透過一些資料的整理,告訴我們在科技日益精進的同時,未來的教育可能產生極大的變革,我想這樣的資料是非常容易讓人造成震撼的,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心得節錄:不要忘記科技與資訊是怎麼來的,回歸根本,還是因為人類的進步,而這種進步是很自然的、很潛移默化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而我認為創新是這個世界成長的動力,「No innovation,No valuation」,而創新我認為就是解決問題同時創造驚喜,每種科技的產生都是來自於創新,而科技的進步又帶動人類創新的動力。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老師的角色應該是輔助學生認識學習後面的本質。至於科技的使用,或是以後會產生什麼職業,Anyway,我覺得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自己的思考意念?是正向還是負面?只要人還有思考能力,他們自然會學會以後的新能力,自然會有新行業和新科技一直產生,而老師,只是要引領這群學生在科技的洪流中找到人類的本能,避免對科技產生錯誤的使用方式與看法。心得原文:http://abcvictor.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html

(2)OOPS---用開放式的精神分享全世界,如果世界所有的資源都能輕易取得時,將可以增加我們學習速度與方向,而問題是....資料來自何方?如何來的呢?影片一:http://www.myoops.org/影片二:http://www.youtube.com/watch?v=Lmb9o0hMgMQ&mode=related&search=OOPS挾帶著無私分享的精神,將MIT的課程中文化,讓更多的教學資源可以免費在網路上分享,針對OOPS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分享:心得節錄:MIT這種開放式課程的精神感覺的佩服, 自從微軟受到拖拉斯法的制約與Linux的竄起之後,很明顯的感受到網路上"Share"的精神慢慢成形,維基百科更是運用web2.0的技術,讓分享與共同建置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時也看到了越來越多人不吝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資源,只是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平台真正的整合了這些可被利用的學習資源, 而是零散的散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再利用讓人敬佩的Google一一拾回;直到現在看到朱先生發現MIT如此棒的資源而帶頭翻譯的精神,更是讓人動容,我想這裡會是一個整合分享資源平台的種子,也希望這個種子可以繼續發芽,帶動世界分享學習資源的風氣。心得原文:http://abcvictor.blogspot.com/2007/04/opps.html

(3)百元電腦---一百塊美金串起全世界,當我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一個人擁有好幾台電腦,您知道嗎?這世界上有人連飯都吃不起,偉大的人類總是充滿創意,您曾經想過,電腦也是可以非常便宜的,而目的呢?是讓世界的網絡更為密集。影片:http://www.myoops.org/twocw/mitworld/video/313/index.htm對於百元美金的電腦,其實我們也提出了正反兩面的看法,甚至深入到了售後服務的維修與上層政府政策,甚至是國家之間關係的問題,像義斌學長就對於影片中所沒有談到有關維修的問題與反對的聲音。雅琇學姐則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跳脫討論電腦,而是提到該如何去教育「教師」,在於怎麼教學「學生」使用OLPC的配套措施。這一點讓我受惠許多,因為我一開始一直圍繞在電腦的主體與國家角度來看,而忽略了發明這個機器真正的本質。佩貞則提到教育是可以改善他們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因此,『百元美金電腦』的教育計畫也是,我覺的是必要的,教育真的很重要!偉堯更是舉了很棒的例子,不丹是排行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這份調查說明:健康、財富和教育程度是決定快樂與否的主要因素。因此,我覺得OLPC與這麼多大企業廠商合作,共同為偏遠落後的地方,以資訊科技提升的教育上努力,這是非常值得的。而佩如學妺從實施對象、原始理念,再到教育本質,做了非常精闢的見解,讓我備感慚愧,非常推薦有興趣的一定要好好讀一讀,見解獨到。而明松學弟更提到利潤、經濟規模與成本的關係。提供給我另一個不同的思考面向。也才乍然發現,學校真是臥虎藏龍,不管是研究所還是大學部,看來在Grace老師的激發之下,都能提出不錯的見解唷!

心得節錄:事實上對OLPC的認識也好一陣子了,因為從當時MIT提出這個概念,我就注意到這個東西。會需要大量OLPC的國家目前看來多數都是貧窮國家 所以會不會因為教育經費拉不起來而導致這個計畫的失敗,我可以認同這個計畫非常的不錯,但除了技術上的設計,似乎有一些經濟上的問題更值得去注意,一台是一百塊美金,以印度為例好了,國家一年的教育經費足以申購這麼多的機器嗎?還是要分區域實施呢?另一個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影片中也有學者提到孩子們很多是把電腦這方便的工具拿來上色情網站,回歸到"教育的未來"中我提到的,我認為所有科技的進步只是工具,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怎麼樣讓學生正確的使用這些工具,特別是在落後國家,會不會因為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比大人來的高、工具也比大人多,造成這樣的工具讓他們更容易犯罪,因而產生一些社會問題呢?另外一個是關於灰色市場的部份,自己想了一下,到底OLPC的政策能不能奏效,這部分牽涉到兩個部份,一是要認同"知識就是力量", 二是採購的都是落後國家,這些國家有貪腐的問題,回扣問題會比先進開放國家來的嚴重一點,看執政者站在自己的利益還是民族的利益,自己利益就是回扣,民族利益就是知識就是力量,很多落後國家還在戰亂,沒有任何制度可言,錢拿去買武器戰爭都不夠了,哪還有錢撥到教育經費買OLPC,這部份是從政治面跟民族性來考量這樣的問題。
心得原文:http://abcvictor.blogspot.com/2007/05/olpc.html

(4)世界是平的---你知道有人正在挖你碗裡的飯嗎?當你還在責怪自己的工作非常 Boring的時候,在千里遠的地方可能已經有人拿起電話對著你的職缺流口水了。您還是執迷不悟嗎?隨著科技的發達與國家的發展,產業與公司外移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但或許很多人一味覺得這是不好的,但就我的角度來思考,並不是如此,產業可以外移,但外移的必須是那些勞力密集的產業,不能外移的是智慧與知識集中的產業,那才是每個產業與公司的精髓,才是我們在世界上駐足的原因。心得節錄:世界是平的這個概念,實際上早就聽過了,只是透過這本書和作者的說明,讓我了解更多細緻的地方,如果您夠細心,早會發現這抹平的世界早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發生,如果您注意過新聞,或是閱讀過一些資料,不難發現全世界的任何一個人可能都在跟你競爭同樣一份工作,或許是我碰過的工程師與拜訪過一些電子公司,常常發現這些公司已經慢慢採用一些特殊的工程師,例如是號稱程式能力最強的印度人,每次提到印度,我總會想到五六年前閱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還看著唏噓印度的髒亂、貧窮、落後的文字時,一眨眼的時間,翻到"世界是平的"裡面對印度的描述,讓我對印度刮目相看,當發生在週遭的事情確是這麼的鮮明,讓我確信了世界已經被抹平了,但就我對目前印度的認知,是跟書中有些許差異的,或許很多人都被印度是金磚四國之一給沖昏了頭,但事實上印度要在近幾年內崛起的機率還是很渺茫,實際情況是印度被國債控制了,尤其是美國很多大企業,幫印度蓋馬路、蓋電廠,然後印度根本還不起這些國債,就一直被美國奴役,還有那些反美的民族主義都是我們平常在一般媒體看不到的。心得原文:http://abcvictor.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html


4. spirits are so close---總結。以前聽過很多事,也接觸過很多事,只是從來沒有深入了解,沒有親身長期使用,如果沒有這段愚昧無知的過去,沒有辦法體會後來的成長。還沒有接觸這堂課之前,聽過很多應用科技的例子,可能是在教學上、可能是在教育訓練上,只是都聽完就算了,也沒有深入去研究、去使用〈例如:Wiki、Google Group〉,所以了解的都只是皮毛,直到上了這堂課,聽到許多同學的看法、聽到許多專家的意見,慢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是這樣還是不夠,以前上課總是不願意多說太多意見與人分享、討論,相對的得到的回饋也是有限,相信很多透過網路發表看法的人也是如此,現在才乍然發現,原來,運用科技一直在我身上發生,只是,缺少了一些元素,缺少了一些讓我開口與人分享的元素,這些東西是什麼呢?就好像人類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似乎不是所有的人都懂的背後的意涵,因為要善用一個工具就必須發揮原本的本質〈例如:OOPS的分享精神,在抽離分享的核心理念之後,只是冷冰冰的網站〉,才能得到有效的結果。
從原本的羞澀與不願意分享,透過遠距教學的進入與共享精神的了解,慢慢透過一些不同的工具,進而投入分享與教學的本質,會覺得科技的發明一切都是那麼適切,似乎都是為了分享與教育而產生,整堂課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受到的便是一開始大家的沉默寡言,到課程後期大家可以隨時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那種感覺不是距離的拉近而已,而是心靈也拉近了,也培養出彼此的生命,更在冷冰冰的麥克風與視訊注入屬於每個人的靈魂,讓所有在這個平台上的人能真切的感受到。所以即使距離是遙遠的,這堂課卻讓我們的精神相契合。


5.建議
(1) 由於在課程進行中,曾經嘗試過同步與非同步的教學,就我個人而言,在還沒有體會之前,會認為非同步比較輕鬆,但是體會之後,我覺得讓我想法有些改變,這樣是很好的,因為親身經驗總是最讓人難忘,會建議老師如果有機會還是同時在課程中安排同步與非同步的方式。
(2) 這學期上課所閱讀的文章或是資料都是由老師提供,殷切感受到老師的用心,或許老師可以嘗試看看,拋出一個主題讓學生去尋找相關的計畫或議題,例如:以小組進行蒐集免費共享精神的實例。或許可以激發學生找出一些還沒成形,但理念相似的計畫。
(3) 本學期在部落格分享時,偶而有些同學會分享自己想討論的議題,但很可惜的是,如果課堂上討論沒有特別提出來,或是沒有用心閱讀到這些部落格,常常會讓一些好的議題流失掉,這是非常可惜的,或許之後上課除了部落格統整之外,每週也可以安排另外一位同學蒐集同學在部落格中提到的問題,我想不致讓這些好題目埋沒,也可以激發出更多不同的想法。
(4) 作業規範固定時間繳交,這樣可以方便統整同學作,也方便大家早點觀看與分享,這在最後幾堂課曾經討論過。
以上是我一些小小的建議,也都提出我認為可行的作法,其他地方就我們第一次進行遠距教學來看,我覺得已經讓人非常滿意,也感謝老師與所有同學這學期的指教,感謝大家^^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打完鋼筋必須確認一下房子是否牢固

題目:The distance is so far , but spirits are so close.

1.距離在哪裡?
(1)實體距離---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地方,老師在美國,我在台北,同學也分布在台東各個不同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東西把我們拉近了?距離真的變短了嗎?
(2)虛擬距離---原本我們跟老師之間是完全不認識的,也是素未謀面,除了距離以外,不熟識的人之間還有一層無形的隔閡,我們怎麼化解呢?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跨過這道無形的牆呢?

2.衝擊與調適。
(1)衝擊與變化---課程型態的變化給我許多的衝擊,可能是部落格撰寫與回饋,可能是由面對面教學變成對著冰冷的視訊與麥克風,可能是語文能力的不足,當然,碰到衝擊的解決方法就是變化!
(2)調適與磨合---對於碰到衝擊與因應產生的變化,開始成了習慣而衍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到底該怎麼調適自己,又怎麼磨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這樣的課程最重要就是時間的管理,沒有同學在身邊的時候,是自主學習,還是有其他的合作方式呢?

3.它,改變了世界。
(1)OPPS---用開放式的精神分享全世界,如果世界所有的資源都能輕易取得時,將可以增加我們學習速度與方向,而問題是....資料來自何方?如何來的呢?
(2)百元電腦---一百塊美金串起全世界,當我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一個人擁有好幾台電腦,您知道嗎?這世界上有人連飯都吃不起,偉大的人類總是充滿創意,您曾經想過,電腦也是可以非常便宜的,而目的呢?是讓世界的網絡更為密集。
(3)世界是平的---你知道有人正在挖你碗裡的飯嗎?當你還在責怪自己的工作非常 Boring的時候,在千里遠的地方可能已經有人拿起電話對著你的職缺流口水了。您還是執迷不悟嗎?
(4)教育的未來 ---科技始終創新,教育的主軸不能變!

4.人,改變了它,也因它而改變。
(1)過去---以前聽過很多事,也摸過很多事,只是從來沒有深入了解,沒有親身長期使用,如果真的沒有這段愚昧無知的過去,沒有辦法體會後來的成長。


6/7上課心得

哎呀!真是糟糕,今天早上一回到台北,馬上又發現家裡的網路再度掛點,早上六點馬上開始打電話排除。慘了!早上六點還沒上班阿,所以我從七點半開始打電話,打到八點半,總算放棄了,聽著語音告訴我,"目前機房故障,全區網路暫時無法使用",嘴巴克制住差點脫口而出的髒話,背起電腦衝到公司上課囉!

只是很對不起大家的是,我沒有辦法說話跟大家討論,不過我都很認真聽大家討論喔!

聽到大家在討論面對面的傳統課程跟遠距課程的差別,其實我覺得是各有利弊,沒有傳統課程的過去以及科技的發明,也不會產生遠距課程,更沒有辦法將一些很有趣的內容傳撥過海洋與高山。所以我覺得只要適時使用,沒有哪個好或哪個不好,只有適合與不適合。如果沒有遠距技術,我們哪裡能聽到"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和OLPC的發明者的生動介紹呢?

課程進入尾聲囉!第一次上遠距教學的課,比想像中的累,但是卻學到很多不同的經驗唷!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5/31上課心得

今天是我進行統整的日子,也很感謝同學都相當配合,幫忙寫了心得讓我可以進行統整唷!統整時可以看到很多同學對同樣事情的不同看法,也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和整合,當然,可以補強自己對事情的看法。

課程進行至此,學期也接近尾聲了!總是讓人依依不捨,這堂課也讓我學到很多東西,特別是分享,因為以前看了很多東西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只是除了好朋友以外,實在不愛用文字表達,往往都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忘,我想這也是非常可惜的。

在這堂課程中,讓我學會運用科技的工具來做不一樣的表達,可能是發表、可能是討論、可能是共同創作,我想這都是過去淺嚐輒止的事,卻可以利用這堂課好好深刻體會,我想這也是我學到很多的地方,還有許多開放的精神,過去時有所聞,卻沒有好好提出來與人討論,這裡也能了解別人的想法囉!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地基打完後就是打鋼筋囉!

題目:The distance is so far , but spirits are so close.

1.距離在哪裡?
(1)實體距離---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地方,老師在美國,我在台北,同學也分布在台東各個不同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東西把我們拉近了?距離真的變短了嗎?
(2)虛擬距離---原本我們跟老師之間是完全不認識的,也是素未謀面,除了距離以外,不熟識的人之間還有一層無形的隔閡,我們怎麼化解呢?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跨過這道無形的牆呢?


2.衝擊與調適。
(1)衝擊與變化---課程型態的變化給我許多的衝擊,可能是部落格撰寫與回饋,可能是由面對面教學變成對著冰冷的視訊與麥克風,可能是語文能力的不足,當然,碰到衝擊的解決方法就是變化!
(2)調適與磨合---對於碰到衝擊與因應產生的變化,開始成了習慣而衍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到底該怎麼調適自己,又怎麼磨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這樣的課程最重要就是時間的管理,沒有同學在身邊的時候,是自主學習,還是有其他的合作方式呢?


3.它,改變了世界。
(1)OPPS---用開放式的精神分享全世界
(2)百元電腦---一百塊串起全世界
(3)世界是平的---你知道有人正在挖你碗裡的飯嗎
(4)教育的未來 ---科技始終創新,教育的主軸不能變!


4.人,改變了它,也因它而改變。
(1)過去
(2)蛻變
(3)未來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Jennie Chung訪談感想

這禮拜聽了老師對Jennie的訪談,也看了老師幫我們做好的大綱,真是太讓人感動了,因為幾乎所有訪談內容的重點老師都幫我們整理好了,讓我們聽起來更快理解,再一次感謝老師的用心。

其實聽Jennie說完自己的看法,才發現美國在非傳統的面對面教學以外的授課方式,確實是成熟的多,相較於台灣,目前多數還是著重在傳統式教學,在美國的授課方式與台灣我覺得有個地方差異大,美國的教師似乎已經相當習慣運用一些科技的產物來進行教學,就是把大部分的課程以網路或是多媒體的方式來傳授,即便是功課,也可以透過mail的方式或是網站的功能進行繳交,而台灣多數的教師,還是希望把個人網站或是網路平台作為一個輔助的器材,歸咎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教師個人對科技產物的不適應,或是信賴度的問題?抑或是習慣問題?

再來回歸到非傳統式教學最大的困難,我非常認同Jennie的看法,就是時間管理,我想這問題在傳統課程上也是存在,只是不明顯,在這樣的課程中較為明顯,因為學生必須把自己的時間更適切的嵌入這堂課相關的閱讀與作業,那我想對多數的學生最無法適應的就是在時間調配,在我們修的這堂課中就可以深深感受到這樣的問題,特別是常常看許多在職的同學為了其他的事情在忙碌,我想就更顯得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議題:
Jennie有提到目前是有在工作的,那我想了解的是,她目前一個禮拜課程大約多久,而她又在課餘時間又花了多少時間在準備這些課業呢?大概是因為我是一邊工作,這部份的時間管理已經沒有良好的安排,因此想聽聽她的經驗!謝謝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Dr. Liu回應心得

說實在話,沒想到一堂課竟然有許多專家幫忙解答疑惑,還有許多同學一起討論,實在難能可貴,能看到老師這麼努力幫我們尋找資源,我想大家也都獲益良多。
針對裡面幾個劉老師回答的問題感到恍然大悟,我想訪談內容已經有太多同學做詳述,就不多談重複性的東西,先針對我自己問的問題來回覆,沒想到真的是分成「嘗試期」、「改進期」、「維護期」三個時期,看樣子我沒耳背,呵呵!我想這樣的順序對教材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另一個劉老師不斷提到的重點,所有的課程要盡量與學生多互動,多聽聽學生的意見,我想這是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設計出來的教材我想才能最符合學生的需要,學習起來也會比較感興趣。

劉老師也提到了一點,美國學生從小就習慣上網找資料,所以從小大家已經是上網學習為生活本身的一部份,如過說有困難的話還是在自我學習及時間管理上,我想這就是因為每個國家的教育制度與民族性的差異,所以常常也會跟國外的朋友聊到,其實國內跟國外學生最大的差異,就是獨立學習的能力,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由老師提供資料,所以往往到高等教育之後,會比較落後國外的教育水準。

接著提到高度學術自由的問題,劉老師提到的範例讓我覺得相當有趣,如果我們也有機會嘗試這樣的課程設計,我想應該會非常有趣,而且感覺相當彈性。

其實台灣要能好好推廣線上教學,我想很多東西必須從政策與基礎建設開始,一方面是台灣在這方面的技術支援團隊還是不足,而且教師推動動力讓人看來興致缺缺,或許是應該先由更專業的人士來設計一個模型,再讓教師進行修正,而不是完全由傳統教師設計,這對他們來說也是相當大的負擔,在來還是台灣在教育方面的經費仍顯不足,這就是政治面因素的問題,不予以討論。

5/24部落格統整

佩貞
佩貞參加了一場研討會,在經過這堂課的薰陶之後,他認為研究人員對遠距教學的認知有些問題,都太理想化了!!題目是~跨區視訊協同教學:對社會領域泥火山地理環境學習成效之研究
佩貞覺得~~研究者何必要克服"萬難",來進行這實驗呢?研究者認為遠距教學最重要成功因素是"教材",但佩貞認為除了"教材"外,重要的因素還有"教師與學習者間的互動"、"學生適不適合遠距教學"....等等,若是將教材設計的很好,沒有教師與學習者間的互動也是枉然,如何增進"教師與學習者間的互動"?有經驗的教學者傳統教學,會比任何方式教學來的更適合學習者。這都得教學者去仔細做"前置分析",什麼教學方式(法)才是最適合學習者的,使其達到最好的學習成效。

Comment:我非常認同佩貞的看法,因為教學並不是單方面的丟一堆資料出來給學生研讀,在沒有基礎與互動的情況下,丟一堆資料只會讓學生囫圇吞棗,對學生沒有實質上的幫助,與其每天想著如何用最新的科技產生不一樣的教材,不如好好想想教學的本質是什麼?製作出來的新教材是不是評估過教學成效呢?就如同我在課堂上常常說的,科技天天在進步,教師真正在注意的是好好使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操縱,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學生踏實的學到東西,而不是一堆華而不實的科技洪流下的產物。


偉堯
這次的主題在混成式學習的討論,在自己提的議題裡,我想了解「混成式學習適用的學習階段為何?」的問題,很想知道實際的其他經驗與答案。畢竟,各方資料都顯示在職場的訓練上效益頗大(讓我不難想像,難怪現在有許多的企業教育訓練機構的蓬勃發展;ex. 地球村之類的...),但更想實際了解應用在學校教育中的可行性。在Dr. Liu的訪談中,所談到的經驗是以大學生為主,那麼,似乎可以感受到學生的自主能力、教師的教材準備與學習成效有相關,在國小、國中的學生都還是處在他律的階段,如此不同形式的學習成效如何?我自己有個見解,如同市區與偏遠地區繳作業的情形一樣,隨著地區性的不同,能夠做到的程度也會跟著不同。市區的孩童下了課有安親班,回家能有家人的關注,作業的完成度極高;而偏遠地區的孩童卻是差距甚遠,甭說完成作業了,甚至連作業都會不見。混成式學習似乎也是這樣,在他律的階段,不管如何培養自律,似乎都是有限。高中、大學階段可能是較能實施的階段,但卻也要能搭配風俗民情,產生適域性的課程配套。

Comment:就偉堯提到的實際經驗的狀況來說,確實在目前可以在許多企業訓練中,可以看到相當不錯的成果,不過在真正的教育體系中,我想還是受限於經費的問題,畢竟除非是高等教育,否則要耗費大量資金建置硬體與軟體,對國中小教育應該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所以我才會認為混成式教育可以定義為整合式教育,必須根據民情與狀況適時調整。





博忠
創新與傳統的變革
合作教學法是我們師資培訓時會討論到的一種教學方法,合作學習也是學習方法中的一種,這幾週以來,Grace老師在分組報告中發現了這個問題,分組的成果報告似乎只是將個人的資料加以連結,比較沒有統整的論點、分析、探討與結論,而學長對這部份的看法如下:
一、台灣學生從小的教育模式就是個人作業、成果報告。二、小組合作報告通常習慣由老師分配,若由同學自行分配則報告會被切割成數等份,且會缺少統整的部份。三、基於尊重彼此意見的原則,通常統整的人較不會去刪掉同學的文章,且論述性的報告不同於數理的結果,有時結論是很多面向的。
另外針對耀德提出來所謂無窮迴圈討論的問題,博忠學長認為在職場上我們常希望能夠在每次的開會後,或是研習後會馬上對自己的工作有立即的解決效果,但是通常得到的答案是空泛的,沒有結論的,立即性效用雖少,但是長久的累積就可以是很好的知識寶庫了。
另外學長想知道雅琇學姊po了一個美國學童利用百元電腦進行教學的照片,讓他覺得很有興趣,想去知道它的動機與實施結果是如何?

Comment:學長對台灣教育實行合作學習有自己的看法,我也認同這樣的看法,其實我覺得這跟民族性也有很大的關係,或是長久以來教育制度與習慣的關係,讓台灣教育習慣這樣的形式,我想這可能是短時間比較難以改變的。另外針對我所提出來認為常常流於討論一個無止盡的無解議題的問題,我想我心中自有圭臬,也感謝學長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良多。對於雅琇學姊PO的實行百元電腦的政策實施情況,可能還要請有注意到更多資訊的同學一起分享。


雅琇
學姐認為耀德所提出來的”整合式學習”與書中談到的有所差異,書中明確的指出本書的定義為面授與電腦中介的結合,而非全指教學法的整合,所以....這又是陷在無窮迴圈裡了嗎?另外學姐也認為DR.LIU的訪談幫他獲得許多問題的解答。

Comment:關於學姐提出來整合式學習的問題,我一開始就有提到我先跳脫書中討論的定義,自己另行給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看法與定義,所以是與書上的定義分開討論,不全然就書上內容進行鑽研。





老師
1.作業繳交時間似乎過於急迫,造成兩個問題1)當週統整的同學無法作業,2)我無法保證每次都能在上課前『速讀』大家的作業,進而作為上課的依據和調整。考慮以後 (不是這學期啦) 可以規定在每週上課24 小時前繳交,這樣不但方便統整的同學,也讓大家有時間閱讀彼此的文章等,增加課前的準備。同學們覺得我這個想法可行嗎?
2.學期一開始一下子太快的介紹了太多的工具,以後必須一個一個循序漸進的介紹。學校正規教育只是一部份,非正規教育更是重要。當沒有人將所有的講義、作業整齊的呈現給你,當你必須自己從浩瀚無垠的網路中節選東、節選西時,也許你們就會了解這學期使用的工具可能是『真實世界』中很普通的東西罷了。
3. 工具必須有相當的使用經驗後,才能體會個中的易、同、優點、缺點,然後根據個人喜好、使用目的等,作最好的選擇。至於 blog 和 discussion forum ( 例如 google group 等) 是否重複性太高,我讓同學自己決定。畢竟讓同學試用不同的工具也是課程的目的之一啊。但是 wiki 是不一樣的喔。
4. 修遠距的課,同學當然『必須』利用『工具』來『溝通』啊!這不正是『遠距』的意義嗎?同學在不同的地方,但仍透過網路,協調合作。如同 Jennie 在訪談中的補充:『在世界不斷的國際化、團隊化下,知道如何在虛擬空間中和同儕合作、溝通是一個地球村居民的必備技能』。


Comment:老師本週給我們的回饋,真的是說到心坎裡了,首先,就統整的部份而言,確實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我自己本身雖然也是常常截止前一刻Po出來,但我不得不承認,如果有某些規定,我會更準時繳交,例如本週我必須做統整,因為每個禮拜三我必須在晚間十點搭夜車回台北,禮拜三我在網路前待到晚間九點,還是有些同學較為忙碌,尚未將心得上傳,我必須把資料帶上火車用NB進行統整,當然這是我個人工作因素所致,所以我該自行負責,只是如果能在上課前24小時全部繳交完畢,我想至少就我的情況可以在火車上多瞇個兩個小時,當然,隔天早上六點到台北,還是必須上線重新統整,但是因為時間較急迫,相對比較無法給同學多一點回饋。
再來是對於老師提到學校只是正規教育的一部份我也是相當認同,自我學習與社會教育對我們來說在以後會比學校教育更為豐富,就我的例子而言,即使以前從大一就在校外進行各式各樣的社會經歷(打工),那時候覺得自己在這部分能力已經相當不錯,沒想到,一跨出教育界,所面臨的學習與挑戰,更是讓人無法想像的,才真正覺得自己是井底之蛙,很多讓人完全沒有聽過的人事物一一在面前出現,那是種更大的挑戰與學習,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老師會給你機會,在外面誰會給你機會呢?我認為出去闖一闖會讓人視野寬廣的。
這學期上課用的工具方面,我覺得一開始老師在第一堂課說明了三種工具的使用法與功能取向,可是第一堂很多同學還沒加選,導致適應期的延長,不過我想有了這次經驗對往後的學弟妹與老師都能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三種工具都有不同之處,一開始使用會覺得很雜,後來就了解老師找了這三種不同工作的原因。
我想這學期的課下來,大家對許多遠距的工具與涵義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也希望大家學完之後能好好利用囉!也更要把許多內涵的實質意義帶進冰冷的科技中,我想這樣才能增加它的附加價值。

期末作業大綱

題目:The distance is so far , but spirits are so close.

1.距離在哪裡?
(1)實體距離
(2)虛擬距離

2.衝擊與調適。
(1)衝擊與變化
(2)調適與磨合

3.它,改變了世界。
(1)OPPS
(2)百元電腦
(3)世界是平的
(4)教育的未來

4.人,改變了它,也因它而改變。
(1)過去
(2)蛻變
(3)未來



暫定,腦袋混沌,有靈感會再改,但大綱大致如此。

5/24上課心得

今天上課一開始大家在討論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老師也請我說說我的看法,我把我所看到的一些現象跟大家分享,當然,也提到同學的一些回應,只是自己似乎又用這個問題把大家帶到無窮迴圈,哈哈!後來也看到雅琇學姐在部落格這樣提醒,自己想想,我好像有點迷惘了,呵呵!

大家後來也討論我所說的無窮迴圈,其實我想大家好像有點誤解那種感覺,聽起來似乎又有點模糊,這樣說好了,我當然知道在不斷討論中可以激發出無限創意、無限解答,只是,我認為這是針對某些 "特定性問題",OK!Anyway,應該說很多盲點只是差了一個點,點破不值一毛錢,那個點往往就是很多討論性問題的癥結。不過也因為無限的討論與思維才能造成突破吧!應該這樣解釋。

嗯!到目前為止非常開心的,可以跟同學和老師討論一些想法,這堂課跟傳統課程真的有很不一樣的地方,真的很開心,大家也繼續努力囉....^^

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學習的定義
1.形式上的結合
2.方法上的結合
3.將線上學習與傳統面授的課程加以結合

線上學習與傳統面授的課程的區分
線上學習:主要由學生自主學習,課程可以是非同步、也不一定要師生相互面對。
傳統面授的課程:主要由教師主導一切,課程都是同步的、人與人相互面對的。

未來的發展
將兩種學習模式加以混合,慢慢減少傳統面授的作法,但不可消失,慢慢提高線上學習的比重,將原本獨立的兩種模式慢慢融合發展,讓它成為自然的學習模式。

實體課程與虛擬課程的差異
實體課程:是現場接觸的、可直接互動而沒有時間性的、多元媒介、以人為主體。
虛擬課程:有距離的、因為距離與時間差的關係而延長互動時間、以文字為媒介主體、使用電腦的工具的機率高。

使用混合式學習的原因
1.改變學習方法:將混合式學習從原本比較著重在丟大量的資源給學生吸收慢慢轉變為點對點的學習模式,以增加學習者的互動,並將學習重心轉移到以學習者為軸心。
2.可以增加時間和空間的彈性運用:混合式學習最主要就是增加了學習者的時間和空間,可以不用任何學習都受限於空間的距離與時間的無法配合,更可以自行有效運用時間來學習。
3.提高成本效益:可以用更短的時間達到更好的學習效益。


混合式學習即將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人與人間的互動:當科技越來越發達時,或是混合式學習應用越來越廣時,會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減少?

使用者權利與自我約束能力:因為在混合式學習學生具有較高的主動權,相對也是需要較高的自制力與充分的規劃,因此混合式學習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較為要求,是不是又有什麼樣的規範方式呢?

支援與訓練的模式
1.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這樣的課程上
2.提供學習者能充分運用傳統式學習與線上學習的技術
3.改變既有的文化與制度來使用混合式學習
4.製作與各地文化符合的教材,讓大家接受度更高,也更快融合混合式學習
5降低數位化差距


我想在翻譯與文章的解說方面,許多同學都整理的非常優秀,那我就我個人觀點來說說我的看法,或許能讓大家有不一樣的討論。與其稱Blended Learning為"混合式學習",我更想定義它為”整合式學習”,我給它的定義是:為達成最佳的學習目標,以最合適的學習方式,用最適合的時間,應用恰當的學習技術,將正確的知識及技能傳遞給所有人。
事實上,就我的認識而言,Blended Learning是個新的名字,但不是件新鮮的事物,不少跨國公司早就結合這樣的方式輔助培訓,以應對組織學習訓練的挑戰,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混合式學習。“混合式學習”,顧名思義,是指將傳統的課堂面授和新興以網路為基礎的指導和學習相結合的訓練模式。 混合式學習的概念是基於這個理念:那就是學習並不是一蹴可及的行為,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採用混合式訓練比採用單一訓練方式能帶來一些優點:混合式學習的概念是基於這樣一種理念:那就是學習並不是一蹴可及的行為,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採用混合式訓練比採用單一訓練方式能帶來一些優點: 首先,混合式學習帶來的學習成效是顯而易見的,國外較早開展這種學習方式的諸多大學和公司進行了大量的混合式,對這些執行成果的調查顯示,混合式學習不但能使培訓更有效率,而且能使培訓更有效果。舉個例子:西門子公司在進行全球會計系統的更新時,面臨全球近10000名財務人員的培訓,後來以模擬訓練為主結合網路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成為最佳解決方案。再者,混合式學習模式能提升訓練課程實施的時間和成本。比如整合網路學習的方式,可以適當省下時間和場地、差旅等費用。最後,混合式學習模式擴大了學習的覆蓋面;使更多的人可以參加訓練,某種單一的訓練方式對目標群體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同步網路培訓(類似虛擬教室)就可以擴大學員學習的地域範圍,網路同步培訓就能擴大培訓時間和地點的選擇。

討論議題:是不是所有地區與國家都適合使用Blended Learning呢?有些國家較為落後,吃飯都成了問題,一下子就要他們直接利用這樣的方式來學習,會比全傳統式教學更適合他們嗎?會不會因為這樣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5/17上課心得

這一次上課,前半段都在討論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的心得

我讀的太少了(第一次只讀了15%吧),加上自己不喜歡在沒有徹底了解事物的情況下提出自己的拙見,所以上禮拜沒什麼說話,對不起大家了!

不過大家提到了幾個過去閱讀英文資料時就常常碰到的問題,自己也非常認同,首先是對關鍵字認知的差異,常常某些關鍵字要表達的意義,與我們原本腦袋裡的認知不同,不理解倒還好,誤解就慘了,很多時候更是兜了半天兜不出來,我想這也是語文能力的隔閡,或許多閱讀增加經驗就會有幫助了。

再來老師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老師說很多所謂將課程數位化,充其量只是把資料放到網路的教學平台上,事實上並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工作來輔助教學,我覺得這是比較遺憾',也是人性的弱點,或許很多教師會認為 "我用這套教這麼久,為什麼要數位化呢?只是多浪費時間、又反而是比較生澀的東西",這就是教學心態影響教學品質,即便有再好再新的科技工作,存在這種心態是無法提升教學品質與創造新奇蹟的。

接著大家聊到了中國留學生與台灣留學生的看法,留學生朋友很多的我,當然要伺機扯一下他們的後腿,哈哈!事實上經濟分配不均與教育品質本來就是成比例的問題,有錢的國小就能把孩子送出國,沒錢的連午餐費都繳不起,過去的時代也是得靠孩子覺悟,自己打拼,那是民族性,人家說"三年一輪,好壞照輪",我也是認為如此,至少,在我認識許多的留學生當中,讓我看到奢華與腐敗那一面,而有些卻因為經濟因素,每天拼死拼活要考個公費,這是多麼諷刺的對照,但我也認同努力終會成功,至於大陸與台灣的比較,我想那就不用多說了。

未來,你要比較的不是海島上的兩千三百萬人民,而是......中國加上印度那一堆你想都不敢想的競爭對手,台灣的學生們...快點覺醒吧!別人已經在挖你碗裡的飯了,你還以為你一定有飯吃嗎?不要傻了!加油吧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5/10上課心得

這個禮拜主要都是著重在「世界是平的」的討論,還有偉堯的部落格統整和部落格提出的新議題(不過好像很多同學沒看到,所以討論起來大家好像沒那麼踴躍)

很開心看到課程的中後期,大家越來越能進入狀況,以「世界是平的」為例好了,大家提出來討論的角度都很不一樣,有的從教育面,有的從民族面,甚至是企業和經濟的角度,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反正知識就是在無限循環的激盪中產生

不過覺得有時候怪怪的一點,好像偶而會圍繞在一個無解的現象去做無限迴圈的討論,好像偶而會缺乏一股跳脫的力量,不知道~~就是少了點味道,我也說不出來,我程度太差了吧!呵呵

Well,總結回來看看大家,確實整個討論的氣氛,都比課程剛開始時好太多了,這種感覺也很棒,大概是老師領導有方吧!不過這個禮拜的作業好像比較重一點,有點吃不消,我的看法是量可以約略跟之前的「百元電腦」和「世界是平的」差不多,因為感覺這樣的量大家好像都有比較充分的準備,與其比起量多卻無法深入了解,不如深入討論來激發大家的思想與智慧,不過這是我個人習慣啦!看看就好,大家繼續加油囉!!!

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訪談 Dr. Liu摘要

受訪者自我介紹
Dr. Liu
劉友梅
1999年至今
在休士頓15年
工作內容是遠程教育師資培訓、遠程教育研究報告

師資培訓的服務
最主要是教他們怎麼用WebCT
電話與電子郵件的支援,甚至是面對面解答
同時也做研究、幫助教授設計課程素材,以及評估教學素材使用性與可行性

教師在數位課程所會面臨的問題
教學環境的轉變
數位媒體的使用與設計
花更多的時間準備資料,例如聲像化
面對面可以指派學生做什麼,但線上的就必須要透過線上的工具來做分組活動
透過技術化的東西來進行合作,工具不能取代教學,只能協助與方便教學

遠距教學常常會覺得學生只有上課才會出現所造成的落寞是怎麼看待
教學方式是較自由的,所以有時候這部份是遠距教學考慮不周的地方
老師必須設計很多有趣的教學活動,讓課程豐富與有趣來吸引學生喜歡上課

在休士頓大學中透過線上或多媒體進行課程的狀況
Fully On Line約佔10%,主要是因為休士頓是教學研究大學,而不是把教學當成最重要
大部分是非同步的教學,是因為受到一些環境、設備…等問題的限制
近兩年以來,混合教學越來越發達,目前大概是一半在網上,一半面對面教學


線上課程發展的經費狀況
短期間省錢是很難的,必須要用長時間來看
網上課程要發展至少要三個時期才能完善

如果都是On Line的話,老師會擔心學生不誠實的問題以及防範方式
學習瓢竊自古以來都是存在的
藉由學校明確的規定來防範
運作過程中的方法就是透過在學校考試,必須要帶身分證來核對
沒有考試,則是將分數配分加以分散
有軟體可以進行比對,可以查出學生是否做假
WebCT也有方法可以避免,可能是利用亂數的方法選擇考題來測驗不同的學生


給一個想從事線上教學老師的建議
首先要對教學環境有所了解,就是要熟悉線上平台,這樣才能有效管理與使用
接著就是把教學內容用不一樣的教學工作來傳達
抓住學生的課堂學習就是要靠教學活動設計,這點必須要抓住學生的興趣,必須要以學生的觀點來考量,這樣才能設計出最好的與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要付什麼樣的責任呢?
學生必須積極
自己要安排行事曆
責任感是很重要的


結語:網上教學必須隨時準備變化,變化是一個發展與進步的過程


提出的問題:
Dr. liu提到要讓一堂課的線上課程完整發展也不是那個容易,要發展至少要三個時期才能完善,不知道是不是我耳背,聽到的似乎是三個「時期」,如果是的話,想請問是哪三個時期?
另外由於Dr. Liu提到了所謂線上教學必須透過線上的工具來進行分組,而不像傳統面對面式的工作指派,我想討論的是,那像我們現在作業常常需要分組,由於地域性的原因,讓我們還可以面對面討論,這樣是不是還沒完全發揮Fully On Line的精神呢?那所以像作業指派的部份,是不是有更有趣的分派方式或是合作方式呢?

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

百元電腦學習沙龍

以下大概是全班同學對百元電腦的看法與問題,主要依發言順序紀錄〈智元已經按照議題主軸分類〉
義斌學長:
對於影片中所沒有談到有關維修的問題與反對的聲音。
1.維修的問題:連OLPC運送到當地都有困難,維修又該送到哪邊去呢?國家只負責購買,那維修費該從哪裡來呢?這在沒有經費的情況,是一個困難的存在。
2.有關中國反對的聲音指出,100美元可以養活一個非洲部落一年,那是否還需使用OLPC?他們每天的生活都是為了生存下去,OLPC可能只是當電燈來使用,那有其必要性嗎?這樣的情況之下,是否把金錢花費在生活上更加必要呢?這是一個值得考量的議題。


雅琇學姐:
學姐認為此案子跟開放式課程一樣,有其特殊宗旨,而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發展OLPC比較大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教育的未來,那其實未來要多久,我們不知道,只是不能不做。學姊也針對義斌學長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整個計劃中只有提到發給學生,卻沒有提到該如何去教育「教師」。是不是應該也對教師進行使用OLPC與維修方面進行一些基本的教學與訓練呢?


佩貞:
佩貞認為教育是可以改善他們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不做行嗎?佩貞絕對持反對意見,也認為讓孩子們接受這教育計畫是非做不可。而且佩貞認為生活品質不是單單指精神層面「快樂」。 就像過去台灣四零年代,爸爸媽媽都沒錢讀書,外曾祖母還不准媽媽繼續升學,覺得女生唸那麼多書要做什麼?而爸爸也是,買書都沒錢,只好跟有錢人家借書來看,看完再還人家。邊幫家裡採茶邊讀書,所以,現在才可以讓佩貞唸到研究所還不用為錢煩惱。因此,『百元美金電腦』的教育計畫讓佩貞認為是必要的,而且教育真的很重要!!
另外一個是「灰色市場」的議題,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三個方案來解決這問題:
1.讓它完全沒有市場,使其賣不了,沒人要買。
2.讓安裝到系統中的科技。
3.讓這台機器極為獨特,如果你不是孩子或教師,社會不會容忍你擁有這東西。(我個人贊成第三點,只要夠特別,一擁有反而變成罪人)
佩貞提到過去對許多弱勢團隊都展現自己的愛心,後來發現很多不肖份子利用這些弱勢團體來賺錢,讓她很傷心,但是也知道不能因為那些不肖份子而導致「愛心」喪失,最重要的是那份心!!因此,我很喜歡Nicholas Negroponte他們的那顆心,他們努力去完成,努力去杜絕「灰色市場」,就不枉費這計畫的意義了。

PS.關於最後的觀點我也覺得非常贊同,畢竟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也都不願意做善事,那這個世界會變的冷酷,也會變得讓人無法想像。


偉堯:
讓我印象深的的是偉堯舉了「不丹」為例子,一個土地狹小,人口稀少的國小,國人平均所得不到35塊美金,但卻是排行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偉堯覺得OLPC與這麼多大企業廠商合作,共同為偏遠落後的地方,以資訊科技提升的教育上努力,這是非常值得的。偉堯也提到學習有一部分是來自教學過程,冒險、好奇佔了學習很大一部分!這句話感同身受;小時候學騎腳踏車時,大人們一定是說:「多跌幾次就會了。」偉堯認為利用這方式讓學生自我去學習是很不錯的事情。
演講中灰色力量─恐怖主義、色情。講者的解決方法只有一個:「教育」。就如他在開場白所講的:如果你分析每個世界級的問題,和平、環境、貧窮...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一定會包括教育,甚至只需要教育就可以解決。
偉堯也提到有則新聞是關於車內電動窗夾傷孩童的事件,受傷孩童家長在媒體前覺得電動窗危險,因此改回手動搖動式的操作。偉堯也認為,科技工具帶來多數都是正面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使用方法的錯誤就去挑毛病。
接著偉堯提到灰色市場的問題,讓我想起在街頭,有許多很可憐的孩童在賣口香糖,懇求你的幫助。偉堯認為這是一種不斷循環的社會現象;孩童被綁架,被要求街口討生活,然後被犯罪集團利用來賺錢。所以OLPC組織會想將灰色市場降低而不是消除,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無法徹底消除。
我認同偉堯說的「OLPC組織會想將灰色市場降低而不是消除,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無法徹底消除」,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貪婪,我想只要能有效降低灰色市場的問題,就能得到相當的效應。


博忠學長:
博忠學長提到一個正確的制度,旁邊會有很多的分支,透過不同甚至反對的想法來檢討如何減低或消除這些影響。一直以來,我們會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別的國家所需要的東西。像OLPC是用一些較宏觀的角度去給這個機會、去看世界的整體成長,對於所提供的機會是否能掌握、灰色市場的影響與成長的幅度就交由其政府、地區或村落的領導人與國家政策承擔。對於軟、硬體方面的維修問題,當然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博忠學長認為軟體上的問題是比較好處理的,硬體是比較難以解決的。另一在電力存在、硬體無損害為前題下,我們可以藉由回溯來解決這軟體上的問題,利用Recovery的功能,就能解決掉軟體上許多的狀況。最後博忠學長提到只要對的事情,去做就對了(我舉雙手贊同)。


智元:
關於灰色市場的議題,也是比較感興趣,例如台灣本來要引入淨水系統,後來卻因為政府官員收取回扣造成無法引入淨水系統,所以其實灰色市場的問題,並不僅存於OLPC上,而是許多國家、許多地方都會發生的問題,而且是相當多層面的。最後智元提出一個議題與大家討論,接著是關於數位機會中心是為了提升城鄉之間接觸數位內容的機會,如果把OLPC放到偏鄉地區,會引發什麼樣的狀況呢?

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世界是平的」觀後感

在看這段影片之前,早就耳聞這本書,真的是太有名了,我平常又喜歡翻書,不過我是沒把他看完,原諒我沒有太多時間讀這本厚厚的書,以後有時間會把他看完,不過當然知道裡面在說些什麼!

非常幸運的我,在還沒拜讀這本書之前,就曾經聽過這樣的概念「抹平的世界,也是無限商機的世界」,原因還是在於自己的工作,每天都在接受這個觀念的灌輸,這也成了我沒把這本書徹底看完的原因之ㄧ,因為每天都有活教材在我耳邊耳提面命,讓我想不知道這觀念都難。抱歉,我又離題了 = =

以下大概談談我對這部影片的看法
世界是平的這個概念,實際上早就聽過了,只是透過這本書和作者的說明,讓我了解更多細緻的地方,如果您夠細心,早會發現這抹平的世界早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發生,如果您注意過新聞,或是閱讀過一些資料,不難發現全世界的任何一個人可能都在跟你競爭同樣一份工作,或許是我碰過的工程師與拜訪過一些電子公司,常常發現這些公司已經慢慢採用一些特殊的工程師,例如是號稱程式能力最強的印度人,每次提到印度,我總會想到五六年前閱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還看著唏噓印度的髒亂、貧窮、落後的文字時,一眨眼的時間,翻到"世界是平的"裡面對印度的描述,讓我對印度刮目相看,當發生在週遭的事情確是這麼的鮮明,讓我確信了世界已經被抹平了,但就我對目前印度的認知,是跟書中有些許差異的,或許很多人都被印度是金磚四國之一給沖昏了頭,但事實上印度要在近幾年內崛起的機率還是很渺茫,實際情況是印度被國債控制了,尤其是美國很多大企業,幫印度蓋馬路、蓋電廠,然後印度根本還不起這些國債,就一直被美國奴役,還有那些反美的民族主義都是我們平常在一般媒體看不到的。

影片中也提到工作機會的外移,現在的企業開始思考起,怎樣的一個工作可以使得付出的支出減到最少而收穫最大;工作的外移就這樣產生。大家的立足點都變得一致,不會再受到時間和距離的阻撓,也就是說,原來也可以在家工作,就像是現在的SOHO族一樣。

跳脫出全球化的思維來看這本書,有些觀點並沒有讓我覺得很贊同。
他所說的角度有點模糊掉階級意識,實際上,這些如美國等強國仍是透過全球化在剝削這些新興國家或發展中國家。世界真的是平的嗎?其實我對作者所說的深感懷疑,而且他所講的自由化我也感到懷疑,他身處在一個強大的國家,自然會認為所有的市場都要開放競爭。但事實上如果弱小的國家無條件開放,那肯定是養虎為患,還有就是他有提 ,但很輕描淡寫的環境問題,我想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視的問題,甚至比全球化還要重要。

整本書我覺得站在一個既得利益者的立場而言是很不錯的,因為他提出警告,他告訴你要怎麼維護自己的利益,但事實上,這些強國看似給了印度等國家的人民好處,其實不也是種剝削,然後他很正當地說:這比讓他們去開計程車好。在某種程度上,我不喜歡他所要提倡的新世界,因為他不能用更客觀的角度與貧窮國家的立場去思考全球化的利弊,不過對於世界的運轉,特別是全球化這塊,我覺得有其獨特的價值。

探討議題:我們在抹平的世界中機會在哪裡呢?我們對於教育政策是否也有著作者的遠見與深慮, 當家長的是否關注到要如何培植下一代的競爭力呢? 我們該塑造甚麼樣內化的文化呢,又該有何樣的胸襟與視野來學習調適呢?

5/3上課心得

5/3的上課,我想讓很多同學都感到很有趣,同學們拼了命的討論,大家這一次也都做足了功課卯起來討論,哇!這種感覺好棒

不過相當糊塗的是,我跟智元和博忠學長應該是這堂課主持人,結果....我們忘了討論誰主持了啦!只有上課前討論百元電腦的看法而已,還好,在我跟智元互相心虛的對笑之後(當然私下偷偷傳了訊息),我率先跳出來..........把棒子丟給智元,哈哈!智元,我對不起你,不過你表現很棒ㄋㄟ,我們後面的默契也不錯唷!博忠學長,這種小事交給我們倆個小老弟,您身體不舒服要多多休息,記得看醫生喔!

上課一開始老師問了:發表文章與討論的異同處
我的看法是:
發表文章:主要是由於個人的某些觀感所提出來的,可以沒有特定主題,由發表人自訂。
討論:就事論事,針對特定議題,多人就這個特定議題提出討論,經由相互的意見讓整個議題更加圓融與完整。
說實在的,老師沒提出來,我們還真的沒想過兩者之間詳細的差別,或許應該說,心裡知道兩件事的差別是什麼,卻從來沒有用文字把他們區分開來。

再來是分組的定義
聽完大家的的意見,我發現分組可以有任何型態,包括小組長監督、一樣工作分成兩份、多人同時進行一份工作,OK!或許分組可以用任何形式存在,但我認為最終都達到分組的目的,就是多人分工合作,只是分工合作的方式不同,不是嗎? 

接著就是最轟轟烈烈的百元電腦的討論了,我想MIT如果知道大家可以討論的這麼生動,他一定也會很開心的,呵呵!我想,最棒的結論就是在最充分的討論下所產生的,看到大家充分的準備與認真的態度,我想大家都熱血澎湃起來。我自己是非常有幸,看過這有趣的發明,也曾經以目前工作的角度與政治的角度去思考過這樣的發明,不過聽到大家的討論,才知道自己遺漏的還是太多,應該要更加周全,也讓我感受到"討論"的重要。每個人的討論我節錄重點並放到我的百元電腦統整的學習沙龍中喔!在這裡就不贅述,敬請期待囉!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OLPC觀後感

事實上對OLPC的認識也好一陣子了,因為從當時MIT提出這個概念,我就注意到這個東西

去年年中更是炒得沸沸揚揚,當然,一開始對它的認識來自於他對台灣產業的貢獻

不過過去學教育的我,確實也因為聽到這個東西有了除了產業面已外其他的想法

最主要是由於,以前也曾經到偏遠地區社服過,大學時代又一直待在台東,到過很多國小

也覺得台東是教育資源比較缺乏的地區,似乎,有時候會感覺這裡的孩子是不是被遺忘了

不過我也知道,世界上有更多的國家跟地區資源比他們還要缺乏

我想,OLPC的產生,應該可以對台灣以外的貧窮國家有更大的幫助

我對OLPC最大的疑問如下:

因為會需要大量OLPC的國家目前看來多數都是貧窮國家 所以會不會因為教育經費拉不起來而導致這個計畫的失敗,我可以認同這個計畫非常的不錯,但除了技術上的設計,似乎有一些經濟上的問題更值得去注意,一台是一台塊美金,以印度為例好了,國家一年的教育經費足以申購這麼多的機器嗎?還是要分區域實施呢?另一個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影片中也有學者提到孩子們很多是把電腦這方便的工具拿來上色情網站,回歸到"教育的未來"中我提到的,我認為所有科技的進步只是工具,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怎麼樣讓學生正確的使用這些工具,特別是在落後國家,會不會因為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比大人來的高、工具也比大人多,造成這樣的工具讓他們更容易犯罪,因而產生一些社會問題呢?這個我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另外一個是關於灰色市場的部份,自己想了一下,到底OLPC的政策能不能奏效,這部分牽涉到兩個部份,一是要認同"知識就是力量", 二是採購的都是落後國家,這些國家有貪腐的問題,回扣問題會比先進開放國家來的嚴重一點,看執政者站在自己的利益還是民族的利益,自己利益就是回扣,民族利益就是知識就是力量,很多落後國家還在戰亂,沒有任何制度可言,錢拿去買武器戰爭都不夠了,哪還有錢撥到教育經費買OLPC,這部份是從政治面跟民族性來考量這樣的問題。

接著還有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是電子墨水,影片中提到雙膜顯示螢幕,我對這個東西滿有興趣的,因為似乎可以當成可攜式的電子書,也相當省電,我曾經實際看過OLPC的Demo機,似乎沒注意到這樣的功能,如果老師或同學了解,是不能可以討論一下呢?

提出議題:科技的發明更重於使用者心態,OLPC的推出對落後國家或資源貧瘠地區的孩子無疑是一個又便宜又好用的工具,在提升學習工具的同時,教育方面是不是也要有些什麼樣的改變,讓學生更能了解科技與知識相互應用的力量呢?

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4/26第七次上課心得

讓人擔心的事總是一再發生.....

網路學園發生狀況囉!

早上六點多ㄧ到台北就連不上去了,真是讓人擔心

沒想到等到上課時間,還是沒辦法解決,簡單幫學校測了一下,好像是Domain指向的IP跑掉了

本來也是想到用skype上課,可是只有五個人的限制也是挺麻煩的

後來只好用MSN會議討論囉!有時候覺得科技工具的發明也是很方便

至少發生狀況都能馬上有其他替代方案,想起自己以前還在用ICQ、BBS那種時代,真的能感受到科技的進步

不過我想這樣子的上課方式對大家來說還是比用Mic&Camera來的不方便

因為有時候這個同學在說這個問題,其他同學還在回答上ㄧ個問題,大家很容易亂成一團

我碰過這樣的例子,每個禮拜週末我都必須主持一個約15-20人的MSN會議

ㄧ開始主持會議時,Oh,My God,每個人都在各說各話,這個人還在說這件事的時候

其他人也想表示意見,後來我的解決方法是,當一個人提出一個議題時,大家只能就這個議題討論

暫時停止發表新問題,等到議題結束之後,我再發出一個該議題結束的通知,接著請下一個人提出新議題

然後請所有人都將自己的顏色設定不同以做為區隔,這樣的方式下來大家都很能適應

不過當然有Mic&Camera還是好多了,呵呵!

So....有天有虛擬實境的工具時,說不定真的會感受到同學就坐在自己的身邊

但我想任何的科技工具總有失靈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們的互聯網跟反應時間也配合的相當不錯

我想大家慢慢都有不錯的默契囉^^

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4/19第六次上課心得

這一次上課.......不不不,嚴格來說,我沒上到課

今天家裡網路有問題,後來查了一下,是我們家的ATU-R掛點了

沒辦法,真能隔天請人來換

網路設備這種東西真的是說壞就壞

就這樣,整堂課都在斷斷續續中度過

雖然我很認真的ㄧ直開著視訊跟麥克風

後來發現我應該去學讀唇語幫助可能會大ㄧ點 >.<

後來有大概問了一下智元上課的內容

沒想到討論了像我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成為大家的麻煩真是不好意思)

不過我倒是想試試老師提的同步非同步混合

不知道該怎麼執行會有比較高的效率呢

不過就目前網路技術來說,雖然已經非常穩定

但偶而還是會有不可抗拒的因素......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統整4/12部落格心得(非同步教學看法)

在討論同步與非同步教學的優缺點中,老師提到非同步教學對學生的優點為時間管理 (time management)、自主性 (self discipline),與對科技工具的熟悉與 comfort 程度 (familiarity and comfort level)。的確,非同步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自由的運用與支配學習的時間,而在另一方面,對老師的優點就是活動的 design 與 facilitate,透過老師自己設計、準備教材,可以有更深、更廣的思考。但缺點就是同學參與的方式只侷限以文字表達,無法有影像與聲音的互動,課程當中也會略顯單調。
智元則認為非同步的優點雖然少了群體針對其中某一主題的直接討論,但個體可依照自己的步調去調整進度,因為學習中思考的時間變多了,也就可以自由掌握學習進度,但智元也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上課講義的部分與之前課程相比,因為少了直接指導者,也就是「教師」,所以在課程大綱與相關說明方面也比較仔細,為的就是要彌補沒有指導者直接指導的缺點。但是課程中同學互相發表言論,也可能缺乏對表情與語氣等的觀察,會變成主觀的去解釋他人想法、缺乏即時互動與討論,只能憑藉後來群組討論再建立與修正自己的觀念,這的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人往往不自主的會有主觀意識存在,單方面的透過文字表達想法,難免也會有誤解的時候。
而同步的優點在於它可由教師提供或自身尋找去發現資料來解決相關疑問,拓展自己本身原有的見解,但是錄影品質不良或是網路問題,都會影響上課。
義斌(學長)認為非同步的優點讓我們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閱讀,如果老師所提到的,學生的自主性增加,更可以隨時調配自己的時間,但是相對的,用了更多時間在電腦前面或是尋找資料上,準備資料的時間可說是要花上更多的功夫。
佩貞認為同步課程優點在於可以獲得老師立即給予的反應及回饋、可以讓學習者觀察到彼此之間的肢體動作,進而瞭解其情緒及思維,藉著這些可以看得到的立即反應,的確對於學習會有更迅速的效果。但是佩貞提到了一點,對慢熟或反應比較慢的人來說,同步課程就可能有點吃力,有些同學的表達、說話能力較不足,也許會需要比其他人更長的時間來思考,對於這些同學,相對的也會比較吃力。如同其他同學提到的,佩貞也認為非同步教學會有比同步課程有較詳盡的上課資料及討論,但是立即(即時)性的問題,及學習者學習時遇到問題,卻無法立即得到回應,因為老師無法看見學習者學習情況,相較同步課程來說,更需大量使用討論及留言版機制,讓彼此瞭解及溝通對方,如此,討論、學習、溝通的時間都拉長了許多。
博忠則提出了新的思考,非同步教學可用於補救教學的部份,讓學生利用下課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學生有更多彈性的時間可以學習,對於不懂的地方也能一再的複習,是非常好的想法。而在職進修的同學也可以透過此模式來學習,不用受到時間以及空間太多的限制,而討論的資料可隨時再回頭再參閱,和其他同學一樣,博忠也提到,如此的話就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資料搜集與閱讀上。
最後,雅琇認為非同步的優點是大家都有足夠的時間能發表自己完整的感想,看不懂的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找資料,但是卻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來準備、而講話有障礙的同學也會顯的吃力,非同步課程在作業的規劃時間上,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完成,而是必須拉長作業的時間,不定時的回應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4/12非同步教學的感想

4/12進行的是非同步教學

其實這樣的模式我認為是有好有壞

好處就是可以多一點時間一個人靜下來思考一些東西,討論議題時比較不會顯得倉促。

壞處的話就是如果大家太忙或太懶就會拖時間,造成課程進度延後。

我覺得偶而可以使用這樣的方式,但不能整堂課都是這樣的方式,不然大概很難授課吧

畢竟人都有惰性,我認為這種方式會比較適合主動學習的人

看法大概是如此^^

OOPS,我來啦!

原本我還不知道OOPS是什麼,不過在看完兩段短片後,我才發現,我竟然在一年多前就接觸過了 我有個朋友有一次到MIT去遊學 回來之後,便介紹了MIT開放課程的網頁給我認識,當時我跟他說"都是英文,看起來真吃力!" 我朋友就說:現在好像有個團隊正在翻譯全部的頁面 當時短短的談話,直到現在看到這個計畫重新勾起我的回憶 不知道當時他說的是不是就是這個計畫。
其實第一次聽到這個計畫時,可能聽聽就帶過,因為當時還沒看到實際翻譯的資料,所以不太放在心上,不過當時卻對MIT這種開放式課程的精神感覺的佩服, 自從微軟受到拖拉斯法的制約與Linux的竄起之後,很明顯的感受到網路上"Share"的精神慢慢成形,維基百科更是運用web2.0的技術,讓分享 與共同建置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時也看到了越來越多人不吝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資源,只是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平台真正的整合了這些可被利用的學習資源, 而是零散的散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再利用讓人敬佩的Google一一拾回;直到現在看到朱先生發現MIT如此棒的資源而帶頭翻譯的精神,更是讓人動容, 我想這裡會是一個整合分享資源平台的種子,也希望這個種子可以繼續發芽,帶動世界分享學習資源的風氣。

而OOPS計畫第一個帶給我的印象就是眼前閃過無限的英文單字、艱難的翻譯工程,以及偉大的夢想,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工程,即將可以發現,網 際網路的功能獲得良好的發揮,它把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都拉進了這個計畫了,而且是不求任何報酬的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但人員的分散 與工程的浩大伴隨而來的問題也會增加。

第一個當然就是人員與語言,很慶幸的是,在討論板上也看到了眾多華人激起讓人肅然起敬的求知欲與分享的精神,也更讓我確定了十年內中國大陸有機會成為世 界第一強國的想法,特別是在影片中朱先生提到中國學生的求知欲目前是超過台灣學生的,我想這也是在很多方面可以感受到的,而我想華人的眾多人口,大概就 可以輕易解決人員數與語言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最現實的金援問題,相信在這樣的計畫必定非常耗時,而在許多方面也是需要龐大的資金,原本只有朱先生靠著自己翻譯賺來的錢,總有彈盡援絕 的一天,不幸的是,這一天終於到來了,影片中也提到四處募款卻四處碰壁,我想這是可想而知的問題,因為多數的企業只著重於眼前的利潤,對於這樣的計畫, 他們尚未看到任何可以獲利的Business Model,也無怪乎不給予資源,只是,就我的角度並不這麼認為,誠如Google在一開始大家也認為 它只是一間在燒錢的公司,現在卻是很賺錢的公司,因此這方面可能只能靠兩個方向來募款,一個是尋找支持分享的慈善家,另一個是在不違背免費分享的原則之 下,開創一些可以吸引企業的誘因,例如:等網站越來越多人便可提升知名度...之類的,不然在資金方面的需求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程度的差異,在多數素質參差不齊的翻譯者之下,翻譯出來的品質會形成一些通病,我想這在討論區已經很多人提過,不再贅述。至於解決之道,除 了校對之外,我認為它可以利用一些制度,有個類似建議回報,看到哪個課程有問題,可以在上面填寫自己的看法,系統就可以通知翻譯者與校對者,我想這樣的 修正下,應該可以讓翻譯的品質更為提升。 我相信如果上述的問題可以有所改善,將會有個非常不錯的免費學習空間。 如果義工們越來越多的時候,甚至之後可以加入更多其他一流學校的免費資源,我想就會變成一個全球最知名的學習網站。


另外分享一個過去我自己從事過的影音學習網站建置,主要是透過錄製教學影片的方式,將錄製的短片以串流的方式放到網路上,每個短片不用多,只需要短短的 幾分鐘,最多十來分鐘,每個教學主題非常小,但都是最清楚的教學,舉個例子:我要用Flash做一個舞台的Spot Light,從頭做到尾不用幾分 鐘,搭配影音的說明,可以讓整個製作的流程最簡單化,有這個小小需求的人也不用為了這個小需求去買一本書,分享的領域可以包括生活任何一件事情,而當時 的出發理念就是透過最真實的影音達到每個人的學習需求,也可以集合各領域的專家且願意分享的人到這個網站,讓它不只是一個網站,而是一個充滿知識的網 站,我也相信影音絕對會勝過奇摩知識家的圖文說明。當時記得我不過找了5個不同領域的朋友先各自錄了三篇影音教學,沒想到一個禮拜後我卻同時接到香港與 美國的人來信,希望也可以加入分享專長的行列,說實在的,當時那種心理的悸動,就像朱學恆簽名檔所寫的"我不是英雄,但我和英雄一起並肩作戰",後來很 可惜因為唸書忙碌與學校一些頻寬上的問題而放棄。以上只是題外話。

大概看了一下討論版,感想跟雅琇學姊差不多,但我想也是因為不斷的有義工的加入以及感謝文,才能不斷維繫大家的感情,不斷激勵大家。

大概看了一些課程,我對 「 2000秋季課程:經濟學與電子商務(Economics and E-commerce, Fall 2000) 」感 到有興趣,這堂課採用理論模型以及「舊經濟」的產業研究藉以瞭解電子商務的成長與未來。由於目前沒有足夠的電子商務方面的教科書,所以就我看過的相關文 獻當中,這個課程在2000年就能編出如此的規劃,算是相當完整,比較起來國內算是相當少見。至於OOPS的課程想要應用在國內的教育上也無不可,我覺 得可以嘗試看看,因為我認為台灣的教育思想還是比國外來的封閉,特別是在創造力方面,台灣的大學生相較起國外的大學生,似乎少了那麼一點思考的能力,我 認為倒也與資質無關,主要是沒有受過較多的訓練,而OOPS的課程我相信可以給學生更多不同的思考空間。我認為其實我們可以善用所有國外的資源,不管是 英文也好,中文也罷,因為我覺得學習無國界,如果同樣的教學資源可以翻譯成更多的語言就更棒了,可以讓更多人分享到相同的學習資源。以上是我的一些淺 見


我想提出來討論的議題是 像OOPS這種多人分享翻譯的資料底下,可能會有世界各地的人一起來翻譯,會不會有同樣的東西,每個地方的說法不一樣的呢?有的話要以誰的為主呀!

其實看了OOPS有種熱血澎湃的感覺,讓我想起過去想自己搞個教學網站那種初衷,看到他們苦於資金的問題,有點像當時自己碰到的情況,也很想伸出援手,剛好認識兩個創投業者,一個剛好在美國開創投業,另一個在台灣,我想或許可以在這部分幫個忙Push看看,希望要的到錢囉!加油加油

"教育的未來"心得

首先請大家看一段影片"教育的未來" (did you know?) ,以下是我個人的淺見

看完這部影片,要說內心有衝擊嗎?我倒覺得還好,應該是說我認為大家太過忽略了人類自我的成長
其實,這部影片不斷引用一些數據(很多數據是有問題和被質疑性的)告訴我們未來的資訊爆發有多可怕、未來的科技有多進步
Anyway,不要忘記科技與資訊是怎麼來的,回歸根本,還是因為人類的進步
而這種進步是很自然的、很潛移默化的
舉個例子來說:20年前,會電腦的人可是說非常非常少,我到高中才開始第一次碰到電腦,但是,隨著時代進步,懂電腦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電腦課都納入幼稚園課程
原因是什麼,因為人類也在進步,科技在進步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創造與發明,我承認可能會有一天科技會好到人類無法控制,但如果人類真的因為這樣而生像"機械公敵"中的劇情,那人類也要自己承擔這個後果,因為,不要忘記,科技永遠只是讓人類生活更便利的工具

首先,就影片中的數據提出討論,疑點我覺得有點多,所以就幾個最直觀的東西提出來簡略問題,他提到網路覆蓋率,說美國不過是世界20名,盧森堡剛超越美國,事實上,真的可以用這種觀點來看嗎?我倒認為這是有瑕疵的,如果真要這樣說,越小的國家,偏遠地區越少的地方,網路覆蓋率不是很容易就達成百分百嗎?這種東西不是這樣比較,真要這樣說,梵蒂岡不是很容易很多東西(依比例比較的東西)都是全世界第一嗎?因為必須考量到規模,拿大規模跟小規模比較,我不認為有什麼價值。再來他提到2006年賣出4700萬台筆記型電腦,這數據嚴重錯誤,因為正確數據約為7300萬台,2005年的出貨台數為5821萬台早就遠遠超過他給的2006年的數據,嗯!這一點比較抱歉,剛好我是在金融機構,這部分的數據非常敏感,不過他說數據來自「世界是平的」作者、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美國前教育部長、美國勞工部、麻省理工學院,所以可見到目前為止,有沒有人真正去想過這個影片說的數據為"True"。下一個是他提到的第三代光纖,比較抱歉的是,剛好又是我熟悉的東西,影片中提到都已經鋪設好了,看到是讓我眼睛睜得很大,因為,目前這樣的線路,我查了一下數據,似乎沒聽說哪個國家目前的骨幹有這種水準的,10兆位元為125萬MB的單位,大約是1785片700MB的光碟,也提到每六個月會成長三倍,很抱歉的是,我認為即使實驗技術可以有這樣的成長,但普及速度受限的在於成本與數量,而不是技術,所以要普及到每個人可以使用,時間值得等待,舉通訊的Wimax技術為例好了,1999年研發至今,8年的時間,有看到普及了嗎?我的認知是,實驗室階段並不等於實際應用時機。再來提到的OLPC的數量,真的可以每年依這個速度量產嗎?他有考慮過OLPC的硬體是否可以因應爆發的科技嗎?如果每個落後國家的孩子都有一台的時候還有這樣的產量嗎?不過,我倒是肯定OLPC在提升落後國家的孩子對資訊的取得面的提升。其他數據我不便一一考證,單純就我記得的提出簡單的質疑。

當然,我相信也知道這部影片所要傳達的意念遠勝於他要呈現的數字,只是,帶給部分人震撼的是這些數字,若數字經過考證與思考,還會不會讓人有相同的震撼呢?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而我認為創新是這個世界成長的動力,「No innovation,No valuation」,而創新我認為就是解決問題同時創造驚喜,每種科技的產生都是來自於創新,而科技的進步又帶動人類創新的動力,如果有看過「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的人,不妨再去翻翻「世界很平,我不平」,雖然書不是很有名,但會給人帶來另一種思維,如果20年後的後代工作和使用的科技還跟現在一樣的話,才是我們需要擔心的,代表人類的進步已經停止了,因為那代表的是演化,而回歸到教育真正的本質來討論,教育的目的我覺得要分幾個角度來看,高中以前主要都是教師主動式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從生活倫理、技能,等生活中必備的能力,到了高中,開始有了選擇性,目的變成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這時候老師從旁適時指導,藉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自己的看法,大學之後其實教育真正的內涵慢慢轉變,而是要讓學生主動學習,這時候的目的是讓學生藉由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思考未來、去思考所有的事情,因此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最終目的在於建立人與人群、與社會接軌的共同橋樑,當然每個階段的目的就太多了,可能是會隨時變化的。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老師的角色應該是輔助學生認識學習後面的本質,例如:為什麼要會用電腦?而不是只教會學生使用電腦,永遠都要讓學生了解,科技始終只是工具,工具越多,相對的帶來的問題越多,造成問題的原因就是在於學生無法了解科技被發明出來的正面意義,老師最應該做到的是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思考方面,當然我知道很難,只是所有的意念都是建立於可塑性最高的時候,如果這方面沒有任何指導,是會被科技牽引的思考,而不是思考創造科技。至於科技的使用,或是以後會產生什麼職業,Anyway,我覺得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自己的思考意念?是正向還是負面?只要人還有思考能力,他們自然會學會以後的新能力,自然會有新行業和新科技一直產生,而老師,只是要引領這群學生在科技的洪流中找到人類的本能,避免對科技產生錯誤的使用方式與看法,只是,很感嘆的是,,,,已經很多教育人員在科技迷失了自我,更不要提引領學生了。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第二次上課心得

這一次的上課,讓我感覺比上一次更加進入狀況唷!
當然主要是第一次上課時電腦一直出問題,大家也都在設定Webcam跟麥克風,這一次大家都很快進入狀況囉。希望之後上課一次比一次的狀況少唷。
也對老師和全部同學比較抱歉,因為上課前我的手機忘了調成震動,絕對不會有下次唷!

這一次老師也使用了投票與Discussion Notes的功能,慢慢的讓我們感受到遠距教學也是可以像大家都聚在一起上課一樣呢!

我們也討論到部落格的使用與功能,過去自己也有寫部落格的習慣,主要寫自己的一些投資筆記和心情故事,呵呵!那時候也是滿多人固定都會來看的,那時候就會希望很多人來看,並且給我回饋,也因此透過部落格認識了一些長輩和朋友,想想也是很有趣,後來忙了、也懶了,就把部落格給關閉了,相信有天有閒的時候會再重新再寫的。
所以我肯定佩貞說的,部落格就是要有人回饋才會有動力找更多資料。因為自己過去寫部落格也是認為如此,我常常說的一句話:人就是需要與被需要,才讓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加明顯。

再來討論到了e-learn Magazine's 2007 prediction about e-learning的文章,再一次對不起老師的事,因為我第一次沒有上課,所以根本不知道有這篇文章,真是太該死了,不過我已經看完把心得補上來囉!

最後老師要求我們也對未來的e-learning做出自己的預測與看法,我從兩點來做討論,一個部分是硬體,另一個部分是軟體。
硬體的部分在於網路的速度、硬體的設備,以及技術的發展,不過這種事情大該是由工程師與科學家去煩惱,現在的技術也算可以了,但我相信可以更好。
軟體的部分還是回歸到了學習的核心,也就是數位內容,如何提升教學技巧、教學方法、教學動機...等,如何利用這些新興的科技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我想除了硬體本身的提升,教學內容的注重也是不容忽略的。工具有了,接著就是妥善使用工具,我想在兩者互相搭配的情況下,才能讓e-learning的發展更快,而且更有意義。我想,這些就是需要我們去深入探討與思考的。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錄音檔<未完成>

錄音檔中的第五點是:

問:您提到數位化教學檔案可以當作評鑑的工具。請您告訴我們背後的理論基礎並且我們要如何把它融入到我們的課程當中呢?

答:研究生發展以網路為基礎且形式自由的數位化教學檔案用來展示他們根據數位標準的學習。

大學生發展出三部分數位化教學檔案。

免費的空間給予學生儲存作業。

反映成果─藉由分享他們的空間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展示成果─網頁用來展示被選擇的東西與資料。

證明你如何知道你學到了什麼樣的的東西,和你怎麼知道你的學生學了什麼。

"Predictions for 2007"心得感想

這兩天花了點時間把"Predictions for 2007"讀完,以下大概是對我此文章的感想

隨著時間的流逝與科技的進步,日精月益的科技使人們有更個人化的學習環境,讓學習變得更容易接觸,更容易操控學習,甚至應用到遊戲中、生活中,如Wii、Vista與Wimax的發明,藉由進步的影像技術進展到3D影像,未來學習可以以遊戲等小東西來進行,甚至會成為主流,在遊戲的同時還可以一邊學習,另外網路技術的進步,未來"行動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方式,最主要是三點 1. 動態影像 2.行動影像 3.訊息交換平台。

文中許多專家的重點著重於硬體技術上的成長,我認為除了硬體的革新外,更重要的還有教學品質的提升,我認為硬體的創新算是"工具",好的工具也要搭配好的"技術",才能產生應有的效益,而教學內容才是真正的"靈魂",沒有好的教學內容,再好的技術與硬體也不能提升數位學習的品質,因此,很多教學的內涵我想也是非常重要的,該如何發展教學內容我想也是一個應該提出來討論的課題,而不僅是圍繞著技術該如何提升,特別是在教學的專業性與技巧的提升,更是許多教學者所應該努力的方向,我想在兩點皆能加以突破,必能讓數位學習成長更加迅速。

初次上課回憶錄

今天早上接到老師的電話,心中有股深深的感動

我還真沒碰過有老師在國外還特地打電話叮嚀學生的

真是認真的好老師呀!

所以當然要趕快先上來慢慢把作業給補齊

第一次上課的時候,當然最大的問題就是設定Webcam跟麥克風囉

以前就常常玩這種東西,所以當然上手也不是太困難

只是前幾天就一直覺得電腦怪怪的

常常會螢幕全部黑掉,然後電源就自動關閉

本來只是期待上課的三個小時給我乖乖的,沒有想到..........

這天主要大家討論了未來的上課內容與方式

還有討論如何排定發言的順序

一個課程的進行最重要的就是制定目標與規範

目標跟規範確立了,課程才能順利進行

不過發現有趣的現象是,遠距教學是個有趣的東西

同學們發言比一般課程踴躍許多

或許人數比一般課程人數稍微少一點

或許是老師更平易近人一點

也或許是同學在家中的位子上面對Webcam少了幾分羞澀

總之,互相討論、互相分享想法的感覺滿棒的

期待這學期可以激發出很多不同的想法,討論出更棒的東西唷^^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千呼萬喚使出來!

那天上課上到一半,我可憐的NB就這樣的燒焦了!一路好走啊 >.<

這兩天趕快換了一台,好不容易把全部的軟體都裝完了

想到老師的作業都還沒完成,於是半夜趕快煩可憐的智元

感謝智元半夜還陪我把部落格建好,謝謝囉!

我也要趕快把落後的進度補上了,大家有空要多來看看唷^^

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Test

第一篇文章,測試一下張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