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期末報告完整版

The distance is so far , but spirits are so close.
1.距離在哪裡?
(1)實體距離---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地方,老師在美國,我在台北,同學也分布在台東各個不同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東西把我們拉近了?距離真的變短了嗎?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面對面教學,而面對面教學第一個碰到的問題自然就是距離,而這些距離該如何消除呢?就是例如科技的產物。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可以傳遞的不再只是聲音,更不再只是非即時,而是可以傳輸影像、更可以達到及時的,因此,開成了我們這堂有趣的課程,需要的東西看似簡單---耳機、麥克風、網路攝影機以及一個教學的平台,這些東西聽來容易、看似簡單,卻隱含了多少智慧的結晶。沒有麥克風,如何分享自己的意見;沒有耳機,如何傾聽別人的寶貴看法;沒有網路攝影機,如何距離千里卻能見到大家美麗的倩影;沒有教學平台,如何結合所有人與工具在這個地方進行課程。最重要的是,沒有了大家的智慧,如何完成與充實這個有趣的課程。工具搭配上人類的智慧,減少了人與人之間實質上感受到的距離,實體距離感覺讓人縮短了,接下來呢?有更大的鴻溝在前方等大家一起跨越。只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透過科技的產物,永遠都可能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問題與驚喜,整個課程進行中,就會因為工具的狀況,造成課程無法順利進行,我自己就碰到了好幾次,可能是因為網路品質不穩定而造成無法連線,可能是因為網路攝影機或是個人電腦出了問題無法進行課程,因此可以知道,這樣課程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個別化的狀況,每個人家裡使用的電腦都不同,可能產生的情況也不同,這樣的情況之下,只能儘可能調整,畢竟這種東西很難標準化,軟體的部份都有固定的規格,但硬體很難要求大家一致,例如我就因為租用ISP的品質不好,常常無法連線或是連線品質不佳,這樣的情況難以避免,只能盡量避免,而大家要思考的是,碰到這樣的情況一時無法排除是否有其他備案呢?

(2)虛擬距離---原本我們跟老師之間是完全不認識的,也是素未謀面,除了距離以外,不熟識的人之間還有一層無形的隔閡,我們怎麼化解呢?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跨過這道無形的牆呢? 人與人之間,除了實際的距離之外,還有一層無形的隔閡,就是因為生活背景、學習背景與文化背景不同,所產生認知與思想上的差異,這樣的差異,會讓課程無法流暢的進行,實際的距離透過軟體與硬體解決了,那……心靈層次與想法的差異呢?大概只能夠過溝通與思考來達成平衡了。由於老師長期在國外任教,習慣了國外學生較為積極的學習態度,比起目前剛帶到國內的學生,相對比較被動,時間管理能力也差上一大截,使得一開始同學們會認為老師作業份量太重、老師會認為大家積極度不足,加上一開始大家都不認識,形成了一股無形的牆,使得老師和我們必須努力去爬過它,非常幸運的是,老師是個願意傾聽與協調的好老師,老師先是與我們討論作業份量與課後自修時間的問題,我們也拋去過去只當一個接收者的角色,調整自己的學習步調之後,兩邊各退一步可以海闊天空,就這樣,消除了那無形的隔閡,也讓兩邊都取得共識。而我也發現,這樣的情況之下,讓大家更願意發言,或許人數比一般課程人數稍微少一點、或許是老師更平易近人一點、也或許是同學在家中的位子上面對Webcam少了幾分羞澀,無論如何,我認為智慧與想法的分享來自於內心隔閡的消除與心靈的契合。

2.衝擊與調適。
(1)衝擊與變化---課程型態的變化給我許多的衝擊,可能是部落格撰寫與回饋,可能是由面對面教學變成對著冰冷的視訊與麥克風,可能是語文能力的不足,當然,碰到衝擊的解決方法就是變化!課程進行型態的改變勢必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相對也帶來不同的衝擊,或許對不同的人所感受的衝擊有所差異,不過,對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例如:有些人覺得英文太困難而無法進行課程作業;有些人覺得每個禮拜寫部落格以及Google的討論太過麻煩或是使用不便;有些人認為上課還是能讓老師與同學看到自己,這樣會更有親切的感覺;有些人認為給別人的部落格文章一些回饋是非常耗時且麻煩的。那麼,碰到這些問題之後呢?當然,問題不是放著就會自己消失,而是需要改變,或許是作法的改變,或許是心態的改變,或許是目標的改變,回過頭來,證明了:碰到衝擊的因應之道就是改變。

(2)調適與磨合---對於碰到衝擊與因應產生的變化,開始成了習慣而衍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到底該怎麼調適自己,又怎麼磨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這樣的課程最重要就是時間的管理,沒有同學在身邊的時候,是自主學習,還是有其他的合作方式呢?碰到狀況,最困難的就是調適跟磨合了,不一樣的狀況有不同的因應之道,目的都是解決問題,以下就是因碰到狀況而產生因應之道的例子。非同步課程:在傳統課程中,如果老師臨時有事,只能停課或是調課,我想這對誰都會產生不便,但在遠距教學當中,可以改使用非同步教學,老師事先將課程引導預錄好,然後再讓我們進行不同的作業型態,可能是寫心得、可能是摘要,更有可能是議題討論。這樣可以讓大家在原本的課程時間中,以不同方式進行課程,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時間管理的問題,這也是這堂課最困難的部份,也更讓我體會到時間管理與自發性學習的重要性,原本大家以為非同步課程應該比較輕鬆,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許多同學後來都推翻了這樣的看法,都認為非同步比原本同步花的時間更多,而且適應狀況也不是非常好,像義斌學長就提到
約三年前曾參加過偏遠教師的線上學習,它是以非同步的方式進行,卻因為助教都沒有固定上線觀察個人或小組互動,就憑平台的自動記錄資料做決定,那一次的經驗不是很好!
雅琇學姊也認為原本以為不用上課比較輕鬆,結果,並不是這樣子低。要先看完老師給的影片,然後開始想(想,真的讓人好容易餓)到底影片裡面在說什麼,然後到討論區去發表感言,並且在其他人不定時的發表後,閱讀與回應,大家寫的也都滿深奧的,有時後我看不懂。別人可能也看不懂我在胡扯什麼。就像佩貞說的有的人比較適合非同步,因為講話有障礙,我可能就是這類的。不過大家都有足夠的時間能發表自己完整的感想,看不懂得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找資料,效果也是挺好的。
而明松學弟認為同步的觀念比較像是即時處理的,就以我們上課來說,可以馬上討論某個議題、發言以及得到回饋,而非同步卻比較像是「丟了就走」,不要求馬上可以得到回應,而是過一陣子再回過頭來檢視。博忠學長覺得非同步遠距教學的資料可以利用課餘的時間來閱讀,在職的同學就可公有較多的收穫,而討論的資料可隨時再回頭再參閱,相當不錯。
佳珊學妹也清楚的把非同步的優缺點條列出來,相當細心,她個人是比較喜歡面對面討論的感覺,絕對不是因為她容易忘記上線討論,而是我喜歡那種立即性回應的感覺,當你聽到其他人的某些想法跟你的想法match時,又可以再撞擊出另一個議題的那種感覺。
而戎文學弟也提出非同步,縮減了課程的限制,增添了閱讀的自由,可以任意找尋自己喜愛的知識,時間也可以自己調配,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同步課程的優點,當然這種課程也會有所限制,像是剛提到的互動問題,學生的反應以及評量的措施,都會影響課程的進行及成效。因此,若能結合兩者優點,合併實施,相信對現在的課程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很有趣的想法。而林孟芬老師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也許活動設計也有許多改進空間,老師一直也期待同學們的反饋。畢竟學習環境是老師和同學共同經營的!
我認為老師提出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的氣氛不是由單方面可以塑造的,而是老師與學生搭配所激盪出的結果。

3.它,改變了世界。科技的發明搭配人類的創意改變了這個世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同時,同時也因科技產生了許多不一樣的創意,而這些創意或許是幫助這個世界往前,或許在降低各地區的差異,也可能是在讓科技的使用更為完善,而這些東西,慢慢進入我們的生活,改變了一切,更進一步改變了這個世界。
(1)教育的未來 ---科技始終創新,教育的主軸不能變!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這個影片透過一些資料的整理,告訴我們在科技日益精進的同時,未來的教育可能產生極大的變革,我想這樣的資料是非常容易讓人造成震撼的,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心得節錄:不要忘記科技與資訊是怎麼來的,回歸根本,還是因為人類的進步,而這種進步是很自然的、很潛移默化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而我認為創新是這個世界成長的動力,「No innovation,No valuation」,而創新我認為就是解決問題同時創造驚喜,每種科技的產生都是來自於創新,而科技的進步又帶動人類創新的動力。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老師的角色應該是輔助學生認識學習後面的本質。至於科技的使用,或是以後會產生什麼職業,Anyway,我覺得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自己的思考意念?是正向還是負面?只要人還有思考能力,他們自然會學會以後的新能力,自然會有新行業和新科技一直產生,而老師,只是要引領這群學生在科技的洪流中找到人類的本能,避免對科技產生錯誤的使用方式與看法。心得原文:http://abcvictor.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html

(2)OOPS---用開放式的精神分享全世界,如果世界所有的資源都能輕易取得時,將可以增加我們學習速度與方向,而問題是....資料來自何方?如何來的呢?影片一:http://www.myoops.org/影片二:http://www.youtube.com/watch?v=Lmb9o0hMgMQ&mode=related&search=OOPS挾帶著無私分享的精神,將MIT的課程中文化,讓更多的教學資源可以免費在網路上分享,針對OOPS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分享:心得節錄:MIT這種開放式課程的精神感覺的佩服, 自從微軟受到拖拉斯法的制約與Linux的竄起之後,很明顯的感受到網路上"Share"的精神慢慢成形,維基百科更是運用web2.0的技術,讓分享與共同建置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時也看到了越來越多人不吝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資源,只是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平台真正的整合了這些可被利用的學習資源, 而是零散的散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再利用讓人敬佩的Google一一拾回;直到現在看到朱先生發現MIT如此棒的資源而帶頭翻譯的精神,更是讓人動容,我想這裡會是一個整合分享資源平台的種子,也希望這個種子可以繼續發芽,帶動世界分享學習資源的風氣。心得原文:http://abcvictor.blogspot.com/2007/04/opps.html

(3)百元電腦---一百塊美金串起全世界,當我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一個人擁有好幾台電腦,您知道嗎?這世界上有人連飯都吃不起,偉大的人類總是充滿創意,您曾經想過,電腦也是可以非常便宜的,而目的呢?是讓世界的網絡更為密集。影片:http://www.myoops.org/twocw/mitworld/video/313/index.htm對於百元美金的電腦,其實我們也提出了正反兩面的看法,甚至深入到了售後服務的維修與上層政府政策,甚至是國家之間關係的問題,像義斌學長就對於影片中所沒有談到有關維修的問題與反對的聲音。雅琇學姐則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跳脫討論電腦,而是提到該如何去教育「教師」,在於怎麼教學「學生」使用OLPC的配套措施。這一點讓我受惠許多,因為我一開始一直圍繞在電腦的主體與國家角度來看,而忽略了發明這個機器真正的本質。佩貞則提到教育是可以改善他們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因此,『百元美金電腦』的教育計畫也是,我覺的是必要的,教育真的很重要!偉堯更是舉了很棒的例子,不丹是排行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這份調查說明:健康、財富和教育程度是決定快樂與否的主要因素。因此,我覺得OLPC與這麼多大企業廠商合作,共同為偏遠落後的地方,以資訊科技提升的教育上努力,這是非常值得的。而佩如學妺從實施對象、原始理念,再到教育本質,做了非常精闢的見解,讓我備感慚愧,非常推薦有興趣的一定要好好讀一讀,見解獨到。而明松學弟更提到利潤、經濟規模與成本的關係。提供給我另一個不同的思考面向。也才乍然發現,學校真是臥虎藏龍,不管是研究所還是大學部,看來在Grace老師的激發之下,都能提出不錯的見解唷!

心得節錄:事實上對OLPC的認識也好一陣子了,因為從當時MIT提出這個概念,我就注意到這個東西。會需要大量OLPC的國家目前看來多數都是貧窮國家 所以會不會因為教育經費拉不起來而導致這個計畫的失敗,我可以認同這個計畫非常的不錯,但除了技術上的設計,似乎有一些經濟上的問題更值得去注意,一台是一百塊美金,以印度為例好了,國家一年的教育經費足以申購這麼多的機器嗎?還是要分區域實施呢?另一個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影片中也有學者提到孩子們很多是把電腦這方便的工具拿來上色情網站,回歸到"教育的未來"中我提到的,我認為所有科技的進步只是工具,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怎麼樣讓學生正確的使用這些工具,特別是在落後國家,會不會因為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比大人來的高、工具也比大人多,造成這樣的工具讓他們更容易犯罪,因而產生一些社會問題呢?另外一個是關於灰色市場的部份,自己想了一下,到底OLPC的政策能不能奏效,這部分牽涉到兩個部份,一是要認同"知識就是力量", 二是採購的都是落後國家,這些國家有貪腐的問題,回扣問題會比先進開放國家來的嚴重一點,看執政者站在自己的利益還是民族的利益,自己利益就是回扣,民族利益就是知識就是力量,很多落後國家還在戰亂,沒有任何制度可言,錢拿去買武器戰爭都不夠了,哪還有錢撥到教育經費買OLPC,這部份是從政治面跟民族性來考量這樣的問題。
心得原文:http://abcvictor.blogspot.com/2007/05/olpc.html

(4)世界是平的---你知道有人正在挖你碗裡的飯嗎?當你還在責怪自己的工作非常 Boring的時候,在千里遠的地方可能已經有人拿起電話對著你的職缺流口水了。您還是執迷不悟嗎?隨著科技的發達與國家的發展,產業與公司外移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但或許很多人一味覺得這是不好的,但就我的角度來思考,並不是如此,產業可以外移,但外移的必須是那些勞力密集的產業,不能外移的是智慧與知識集中的產業,那才是每個產業與公司的精髓,才是我們在世界上駐足的原因。心得節錄:世界是平的這個概念,實際上早就聽過了,只是透過這本書和作者的說明,讓我了解更多細緻的地方,如果您夠細心,早會發現這抹平的世界早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發生,如果您注意過新聞,或是閱讀過一些資料,不難發現全世界的任何一個人可能都在跟你競爭同樣一份工作,或許是我碰過的工程師與拜訪過一些電子公司,常常發現這些公司已經慢慢採用一些特殊的工程師,例如是號稱程式能力最強的印度人,每次提到印度,我總會想到五六年前閱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還看著唏噓印度的髒亂、貧窮、落後的文字時,一眨眼的時間,翻到"世界是平的"裡面對印度的描述,讓我對印度刮目相看,當發生在週遭的事情確是這麼的鮮明,讓我確信了世界已經被抹平了,但就我對目前印度的認知,是跟書中有些許差異的,或許很多人都被印度是金磚四國之一給沖昏了頭,但事實上印度要在近幾年內崛起的機率還是很渺茫,實際情況是印度被國債控制了,尤其是美國很多大企業,幫印度蓋馬路、蓋電廠,然後印度根本還不起這些國債,就一直被美國奴役,還有那些反美的民族主義都是我們平常在一般媒體看不到的。心得原文:http://abcvictor.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html


4. spirits are so close---總結。以前聽過很多事,也接觸過很多事,只是從來沒有深入了解,沒有親身長期使用,如果沒有這段愚昧無知的過去,沒有辦法體會後來的成長。還沒有接觸這堂課之前,聽過很多應用科技的例子,可能是在教學上、可能是在教育訓練上,只是都聽完就算了,也沒有深入去研究、去使用〈例如:Wiki、Google Group〉,所以了解的都只是皮毛,直到上了這堂課,聽到許多同學的看法、聽到許多專家的意見,慢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是這樣還是不夠,以前上課總是不願意多說太多意見與人分享、討論,相對的得到的回饋也是有限,相信很多透過網路發表看法的人也是如此,現在才乍然發現,原來,運用科技一直在我身上發生,只是,缺少了一些元素,缺少了一些讓我開口與人分享的元素,這些東西是什麼呢?就好像人類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似乎不是所有的人都懂的背後的意涵,因為要善用一個工具就必須發揮原本的本質〈例如:OOPS的分享精神,在抽離分享的核心理念之後,只是冷冰冰的網站〉,才能得到有效的結果。
從原本的羞澀與不願意分享,透過遠距教學的進入與共享精神的了解,慢慢透過一些不同的工具,進而投入分享與教學的本質,會覺得科技的發明一切都是那麼適切,似乎都是為了分享與教育而產生,整堂課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受到的便是一開始大家的沉默寡言,到課程後期大家可以隨時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那種感覺不是距離的拉近而已,而是心靈也拉近了,也培養出彼此的生命,更在冷冰冰的麥克風與視訊注入屬於每個人的靈魂,讓所有在這個平台上的人能真切的感受到。所以即使距離是遙遠的,這堂課卻讓我們的精神相契合。


5.建議
(1) 由於在課程進行中,曾經嘗試過同步與非同步的教學,就我個人而言,在還沒有體會之前,會認為非同步比較輕鬆,但是體會之後,我覺得讓我想法有些改變,這樣是很好的,因為親身經驗總是最讓人難忘,會建議老師如果有機會還是同時在課程中安排同步與非同步的方式。
(2) 這學期上課所閱讀的文章或是資料都是由老師提供,殷切感受到老師的用心,或許老師可以嘗試看看,拋出一個主題讓學生去尋找相關的計畫或議題,例如:以小組進行蒐集免費共享精神的實例。或許可以激發學生找出一些還沒成形,但理念相似的計畫。
(3) 本學期在部落格分享時,偶而有些同學會分享自己想討論的議題,但很可惜的是,如果課堂上討論沒有特別提出來,或是沒有用心閱讀到這些部落格,常常會讓一些好的議題流失掉,這是非常可惜的,或許之後上課除了部落格統整之外,每週也可以安排另外一位同學蒐集同學在部落格中提到的問題,我想不致讓這些好題目埋沒,也可以激發出更多不同的想法。
(4) 作業規範固定時間繳交,這樣可以方便統整同學作,也方便大家早點觀看與分享,這在最後幾堂課曾經討論過。
以上是我一些小小的建議,也都提出我認為可行的作法,其他地方就我們第一次進行遠距教學來看,我覺得已經讓人非常滿意,也感謝老師與所有同學這學期的指教,感謝大家^^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打完鋼筋必須確認一下房子是否牢固

題目:The distance is so far , but spirits are so close.

1.距離在哪裡?
(1)實體距離---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地方,老師在美國,我在台北,同學也分布在台東各個不同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東西把我們拉近了?距離真的變短了嗎?
(2)虛擬距離---原本我們跟老師之間是完全不認識的,也是素未謀面,除了距離以外,不熟識的人之間還有一層無形的隔閡,我們怎麼化解呢?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跨過這道無形的牆呢?

2.衝擊與調適。
(1)衝擊與變化---課程型態的變化給我許多的衝擊,可能是部落格撰寫與回饋,可能是由面對面教學變成對著冰冷的視訊與麥克風,可能是語文能力的不足,當然,碰到衝擊的解決方法就是變化!
(2)調適與磨合---對於碰到衝擊與因應產生的變化,開始成了習慣而衍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到底該怎麼調適自己,又怎麼磨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這樣的課程最重要就是時間的管理,沒有同學在身邊的時候,是自主學習,還是有其他的合作方式呢?

3.它,改變了世界。
(1)OPPS---用開放式的精神分享全世界,如果世界所有的資源都能輕易取得時,將可以增加我們學習速度與方向,而問題是....資料來自何方?如何來的呢?
(2)百元電腦---一百塊美金串起全世界,當我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一個人擁有好幾台電腦,您知道嗎?這世界上有人連飯都吃不起,偉大的人類總是充滿創意,您曾經想過,電腦也是可以非常便宜的,而目的呢?是讓世界的網絡更為密集。
(3)世界是平的---你知道有人正在挖你碗裡的飯嗎?當你還在責怪自己的工作非常 Boring的時候,在千里遠的地方可能已經有人拿起電話對著你的職缺流口水了。您還是執迷不悟嗎?
(4)教育的未來 ---科技始終創新,教育的主軸不能變!

4.人,改變了它,也因它而改變。
(1)過去---以前聽過很多事,也摸過很多事,只是從來沒有深入了解,沒有親身長期使用,如果真的沒有這段愚昧無知的過去,沒有辦法體會後來的成長。


6/7上課心得

哎呀!真是糟糕,今天早上一回到台北,馬上又發現家裡的網路再度掛點,早上六點馬上開始打電話排除。慘了!早上六點還沒上班阿,所以我從七點半開始打電話,打到八點半,總算放棄了,聽著語音告訴我,"目前機房故障,全區網路暫時無法使用",嘴巴克制住差點脫口而出的髒話,背起電腦衝到公司上課囉!

只是很對不起大家的是,我沒有辦法說話跟大家討論,不過我都很認真聽大家討論喔!

聽到大家在討論面對面的傳統課程跟遠距課程的差別,其實我覺得是各有利弊,沒有傳統課程的過去以及科技的發明,也不會產生遠距課程,更沒有辦法將一些很有趣的內容傳撥過海洋與高山。所以我覺得只要適時使用,沒有哪個好或哪個不好,只有適合與不適合。如果沒有遠距技術,我們哪裡能聽到"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和OLPC的發明者的生動介紹呢?

課程進入尾聲囉!第一次上遠距教學的課,比想像中的累,但是卻學到很多不同的經驗唷!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5/31上課心得

今天是我進行統整的日子,也很感謝同學都相當配合,幫忙寫了心得讓我可以進行統整唷!統整時可以看到很多同學對同樣事情的不同看法,也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和整合,當然,可以補強自己對事情的看法。

課程進行至此,學期也接近尾聲了!總是讓人依依不捨,這堂課也讓我學到很多東西,特別是分享,因為以前看了很多東西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只是除了好朋友以外,實在不愛用文字表達,往往都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忘,我想這也是非常可惜的。

在這堂課程中,讓我學會運用科技的工具來做不一樣的表達,可能是發表、可能是討論、可能是共同創作,我想這都是過去淺嚐輒止的事,卻可以利用這堂課好好深刻體會,我想這也是我學到很多的地方,還有許多開放的精神,過去時有所聞,卻沒有好好提出來與人討論,這裡也能了解別人的想法囉!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地基打完後就是打鋼筋囉!

題目:The distance is so far , but spirits are so close.

1.距離在哪裡?
(1)實體距離---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地方,老師在美國,我在台北,同學也分布在台東各個不同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東西把我們拉近了?距離真的變短了嗎?
(2)虛擬距離---原本我們跟老師之間是完全不認識的,也是素未謀面,除了距離以外,不熟識的人之間還有一層無形的隔閡,我們怎麼化解呢?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跨過這道無形的牆呢?


2.衝擊與調適。
(1)衝擊與變化---課程型態的變化給我許多的衝擊,可能是部落格撰寫與回饋,可能是由面對面教學變成對著冰冷的視訊與麥克風,可能是語文能力的不足,當然,碰到衝擊的解決方法就是變化!
(2)調適與磨合---對於碰到衝擊與因應產生的變化,開始成了習慣而衍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到底該怎麼調適自己,又怎麼磨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這樣的課程最重要就是時間的管理,沒有同學在身邊的時候,是自主學習,還是有其他的合作方式呢?


3.它,改變了世界。
(1)OPPS---用開放式的精神分享全世界
(2)百元電腦---一百塊串起全世界
(3)世界是平的---你知道有人正在挖你碗裡的飯嗎
(4)教育的未來 ---科技始終創新,教育的主軸不能變!


4.人,改變了它,也因它而改變。
(1)過去
(2)蛻變
(3)未來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Jennie Chung訪談感想

這禮拜聽了老師對Jennie的訪談,也看了老師幫我們做好的大綱,真是太讓人感動了,因為幾乎所有訪談內容的重點老師都幫我們整理好了,讓我們聽起來更快理解,再一次感謝老師的用心。

其實聽Jennie說完自己的看法,才發現美國在非傳統的面對面教學以外的授課方式,確實是成熟的多,相較於台灣,目前多數還是著重在傳統式教學,在美國的授課方式與台灣我覺得有個地方差異大,美國的教師似乎已經相當習慣運用一些科技的產物來進行教學,就是把大部分的課程以網路或是多媒體的方式來傳授,即便是功課,也可以透過mail的方式或是網站的功能進行繳交,而台灣多數的教師,還是希望把個人網站或是網路平台作為一個輔助的器材,歸咎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教師個人對科技產物的不適應,或是信賴度的問題?抑或是習慣問題?

再來回歸到非傳統式教學最大的困難,我非常認同Jennie的看法,就是時間管理,我想這問題在傳統課程上也是存在,只是不明顯,在這樣的課程中較為明顯,因為學生必須把自己的時間更適切的嵌入這堂課相關的閱讀與作業,那我想對多數的學生最無法適應的就是在時間調配,在我們修的這堂課中就可以深深感受到這樣的問題,特別是常常看許多在職的同學為了其他的事情在忙碌,我想就更顯得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議題:
Jennie有提到目前是有在工作的,那我想了解的是,她目前一個禮拜課程大約多久,而她又在課餘時間又花了多少時間在準備這些課業呢?大概是因為我是一邊工作,這部份的時間管理已經沒有良好的安排,因此想聽聽她的經驗!謝謝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Dr. Liu回應心得

說實在話,沒想到一堂課竟然有許多專家幫忙解答疑惑,還有許多同學一起討論,實在難能可貴,能看到老師這麼努力幫我們尋找資源,我想大家也都獲益良多。
針對裡面幾個劉老師回答的問題感到恍然大悟,我想訪談內容已經有太多同學做詳述,就不多談重複性的東西,先針對我自己問的問題來回覆,沒想到真的是分成「嘗試期」、「改進期」、「維護期」三個時期,看樣子我沒耳背,呵呵!我想這樣的順序對教材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另一個劉老師不斷提到的重點,所有的課程要盡量與學生多互動,多聽聽學生的意見,我想這是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設計出來的教材我想才能最符合學生的需要,學習起來也會比較感興趣。

劉老師也提到了一點,美國學生從小就習慣上網找資料,所以從小大家已經是上網學習為生活本身的一部份,如過說有困難的話還是在自我學習及時間管理上,我想這就是因為每個國家的教育制度與民族性的差異,所以常常也會跟國外的朋友聊到,其實國內跟國外學生最大的差異,就是獨立學習的能力,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由老師提供資料,所以往往到高等教育之後,會比較落後國外的教育水準。

接著提到高度學術自由的問題,劉老師提到的範例讓我覺得相當有趣,如果我們也有機會嘗試這樣的課程設計,我想應該會非常有趣,而且感覺相當彈性。

其實台灣要能好好推廣線上教學,我想很多東西必須從政策與基礎建設開始,一方面是台灣在這方面的技術支援團隊還是不足,而且教師推動動力讓人看來興致缺缺,或許是應該先由更專業的人士來設計一個模型,再讓教師進行修正,而不是完全由傳統教師設計,這對他們來說也是相當大的負擔,在來還是台灣在教育方面的經費仍顯不足,這就是政治面因素的問題,不予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