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4/26第七次上課心得

讓人擔心的事總是一再發生.....

網路學園發生狀況囉!

早上六點多ㄧ到台北就連不上去了,真是讓人擔心

沒想到等到上課時間,還是沒辦法解決,簡單幫學校測了一下,好像是Domain指向的IP跑掉了

本來也是想到用skype上課,可是只有五個人的限制也是挺麻煩的

後來只好用MSN會議討論囉!有時候覺得科技工具的發明也是很方便

至少發生狀況都能馬上有其他替代方案,想起自己以前還在用ICQ、BBS那種時代,真的能感受到科技的進步

不過我想這樣子的上課方式對大家來說還是比用Mic&Camera來的不方便

因為有時候這個同學在說這個問題,其他同學還在回答上ㄧ個問題,大家很容易亂成一團

我碰過這樣的例子,每個禮拜週末我都必須主持一個約15-20人的MSN會議

ㄧ開始主持會議時,Oh,My God,每個人都在各說各話,這個人還在說這件事的時候

其他人也想表示意見,後來我的解決方法是,當一個人提出一個議題時,大家只能就這個議題討論

暫時停止發表新問題,等到議題結束之後,我再發出一個該議題結束的通知,接著請下一個人提出新議題

然後請所有人都將自己的顏色設定不同以做為區隔,這樣的方式下來大家都很能適應

不過當然有Mic&Camera還是好多了,呵呵!

So....有天有虛擬實境的工具時,說不定真的會感受到同學就坐在自己的身邊

但我想任何的科技工具總有失靈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們的互聯網跟反應時間也配合的相當不錯

我想大家慢慢都有不錯的默契囉^^

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4/19第六次上課心得

這一次上課.......不不不,嚴格來說,我沒上到課

今天家裡網路有問題,後來查了一下,是我們家的ATU-R掛點了

沒辦法,真能隔天請人來換

網路設備這種東西真的是說壞就壞

就這樣,整堂課都在斷斷續續中度過

雖然我很認真的ㄧ直開著視訊跟麥克風

後來發現我應該去學讀唇語幫助可能會大ㄧ點 >.<

後來有大概問了一下智元上課的內容

沒想到討論了像我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成為大家的麻煩真是不好意思)

不過我倒是想試試老師提的同步非同步混合

不知道該怎麼執行會有比較高的效率呢

不過就目前網路技術來說,雖然已經非常穩定

但偶而還是會有不可抗拒的因素......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統整4/12部落格心得(非同步教學看法)

在討論同步與非同步教學的優缺點中,老師提到非同步教學對學生的優點為時間管理 (time management)、自主性 (self discipline),與對科技工具的熟悉與 comfort 程度 (familiarity and comfort level)。的確,非同步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自由的運用與支配學習的時間,而在另一方面,對老師的優點就是活動的 design 與 facilitate,透過老師自己設計、準備教材,可以有更深、更廣的思考。但缺點就是同學參與的方式只侷限以文字表達,無法有影像與聲音的互動,課程當中也會略顯單調。
智元則認為非同步的優點雖然少了群體針對其中某一主題的直接討論,但個體可依照自己的步調去調整進度,因為學習中思考的時間變多了,也就可以自由掌握學習進度,但智元也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上課講義的部分與之前課程相比,因為少了直接指導者,也就是「教師」,所以在課程大綱與相關說明方面也比較仔細,為的就是要彌補沒有指導者直接指導的缺點。但是課程中同學互相發表言論,也可能缺乏對表情與語氣等的觀察,會變成主觀的去解釋他人想法、缺乏即時互動與討論,只能憑藉後來群組討論再建立與修正自己的觀念,這的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人往往不自主的會有主觀意識存在,單方面的透過文字表達想法,難免也會有誤解的時候。
而同步的優點在於它可由教師提供或自身尋找去發現資料來解決相關疑問,拓展自己本身原有的見解,但是錄影品質不良或是網路問題,都會影響上課。
義斌(學長)認為非同步的優點讓我們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閱讀,如果老師所提到的,學生的自主性增加,更可以隨時調配自己的時間,但是相對的,用了更多時間在電腦前面或是尋找資料上,準備資料的時間可說是要花上更多的功夫。
佩貞認為同步課程優點在於可以獲得老師立即給予的反應及回饋、可以讓學習者觀察到彼此之間的肢體動作,進而瞭解其情緒及思維,藉著這些可以看得到的立即反應,的確對於學習會有更迅速的效果。但是佩貞提到了一點,對慢熟或反應比較慢的人來說,同步課程就可能有點吃力,有些同學的表達、說話能力較不足,也許會需要比其他人更長的時間來思考,對於這些同學,相對的也會比較吃力。如同其他同學提到的,佩貞也認為非同步教學會有比同步課程有較詳盡的上課資料及討論,但是立即(即時)性的問題,及學習者學習時遇到問題,卻無法立即得到回應,因為老師無法看見學習者學習情況,相較同步課程來說,更需大量使用討論及留言版機制,讓彼此瞭解及溝通對方,如此,討論、學習、溝通的時間都拉長了許多。
博忠則提出了新的思考,非同步教學可用於補救教學的部份,讓學生利用下課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學生有更多彈性的時間可以學習,對於不懂的地方也能一再的複習,是非常好的想法。而在職進修的同學也可以透過此模式來學習,不用受到時間以及空間太多的限制,而討論的資料可隨時再回頭再參閱,和其他同學一樣,博忠也提到,如此的話就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資料搜集與閱讀上。
最後,雅琇認為非同步的優點是大家都有足夠的時間能發表自己完整的感想,看不懂的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找資料,但是卻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來準備、而講話有障礙的同學也會顯的吃力,非同步課程在作業的規劃時間上,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完成,而是必須拉長作業的時間,不定時的回應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4/12非同步教學的感想

4/12進行的是非同步教學

其實這樣的模式我認為是有好有壞

好處就是可以多一點時間一個人靜下來思考一些東西,討論議題時比較不會顯得倉促。

壞處的話就是如果大家太忙或太懶就會拖時間,造成課程進度延後。

我覺得偶而可以使用這樣的方式,但不能整堂課都是這樣的方式,不然大概很難授課吧

畢竟人都有惰性,我認為這種方式會比較適合主動學習的人

看法大概是如此^^

OOPS,我來啦!

原本我還不知道OOPS是什麼,不過在看完兩段短片後,我才發現,我竟然在一年多前就接觸過了 我有個朋友有一次到MIT去遊學 回來之後,便介紹了MIT開放課程的網頁給我認識,當時我跟他說"都是英文,看起來真吃力!" 我朋友就說:現在好像有個團隊正在翻譯全部的頁面 當時短短的談話,直到現在看到這個計畫重新勾起我的回憶 不知道當時他說的是不是就是這個計畫。
其實第一次聽到這個計畫時,可能聽聽就帶過,因為當時還沒看到實際翻譯的資料,所以不太放在心上,不過當時卻對MIT這種開放式課程的精神感覺的佩服, 自從微軟受到拖拉斯法的制約與Linux的竄起之後,很明顯的感受到網路上"Share"的精神慢慢成形,維基百科更是運用web2.0的技術,讓分享 與共同建置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時也看到了越來越多人不吝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資源,只是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平台真正的整合了這些可被利用的學習資源, 而是零散的散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再利用讓人敬佩的Google一一拾回;直到現在看到朱先生發現MIT如此棒的資源而帶頭翻譯的精神,更是讓人動容, 我想這裡會是一個整合分享資源平台的種子,也希望這個種子可以繼續發芽,帶動世界分享學習資源的風氣。

而OOPS計畫第一個帶給我的印象就是眼前閃過無限的英文單字、艱難的翻譯工程,以及偉大的夢想,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工程,即將可以發現,網 際網路的功能獲得良好的發揮,它把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都拉進了這個計畫了,而且是不求任何報酬的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但人員的分散 與工程的浩大伴隨而來的問題也會增加。

第一個當然就是人員與語言,很慶幸的是,在討論板上也看到了眾多華人激起讓人肅然起敬的求知欲與分享的精神,也更讓我確定了十年內中國大陸有機會成為世 界第一強國的想法,特別是在影片中朱先生提到中國學生的求知欲目前是超過台灣學生的,我想這也是在很多方面可以感受到的,而我想華人的眾多人口,大概就 可以輕易解決人員數與語言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最現實的金援問題,相信在這樣的計畫必定非常耗時,而在許多方面也是需要龐大的資金,原本只有朱先生靠著自己翻譯賺來的錢,總有彈盡援絕 的一天,不幸的是,這一天終於到來了,影片中也提到四處募款卻四處碰壁,我想這是可想而知的問題,因為多數的企業只著重於眼前的利潤,對於這樣的計畫, 他們尚未看到任何可以獲利的Business Model,也無怪乎不給予資源,只是,就我的角度並不這麼認為,誠如Google在一開始大家也認為 它只是一間在燒錢的公司,現在卻是很賺錢的公司,因此這方面可能只能靠兩個方向來募款,一個是尋找支持分享的慈善家,另一個是在不違背免費分享的原則之 下,開創一些可以吸引企業的誘因,例如:等網站越來越多人便可提升知名度...之類的,不然在資金方面的需求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程度的差異,在多數素質參差不齊的翻譯者之下,翻譯出來的品質會形成一些通病,我想這在討論區已經很多人提過,不再贅述。至於解決之道,除 了校對之外,我認為它可以利用一些制度,有個類似建議回報,看到哪個課程有問題,可以在上面填寫自己的看法,系統就可以通知翻譯者與校對者,我想這樣的 修正下,應該可以讓翻譯的品質更為提升。 我相信如果上述的問題可以有所改善,將會有個非常不錯的免費學習空間。 如果義工們越來越多的時候,甚至之後可以加入更多其他一流學校的免費資源,我想就會變成一個全球最知名的學習網站。


另外分享一個過去我自己從事過的影音學習網站建置,主要是透過錄製教學影片的方式,將錄製的短片以串流的方式放到網路上,每個短片不用多,只需要短短的 幾分鐘,最多十來分鐘,每個教學主題非常小,但都是最清楚的教學,舉個例子:我要用Flash做一個舞台的Spot Light,從頭做到尾不用幾分 鐘,搭配影音的說明,可以讓整個製作的流程最簡單化,有這個小小需求的人也不用為了這個小需求去買一本書,分享的領域可以包括生活任何一件事情,而當時 的出發理念就是透過最真實的影音達到每個人的學習需求,也可以集合各領域的專家且願意分享的人到這個網站,讓它不只是一個網站,而是一個充滿知識的網 站,我也相信影音絕對會勝過奇摩知識家的圖文說明。當時記得我不過找了5個不同領域的朋友先各自錄了三篇影音教學,沒想到一個禮拜後我卻同時接到香港與 美國的人來信,希望也可以加入分享專長的行列,說實在的,當時那種心理的悸動,就像朱學恆簽名檔所寫的"我不是英雄,但我和英雄一起並肩作戰",後來很 可惜因為唸書忙碌與學校一些頻寬上的問題而放棄。以上只是題外話。

大概看了一下討論版,感想跟雅琇學姊差不多,但我想也是因為不斷的有義工的加入以及感謝文,才能不斷維繫大家的感情,不斷激勵大家。

大概看了一些課程,我對 「 2000秋季課程:經濟學與電子商務(Economics and E-commerce, Fall 2000) 」感 到有興趣,這堂課採用理論模型以及「舊經濟」的產業研究藉以瞭解電子商務的成長與未來。由於目前沒有足夠的電子商務方面的教科書,所以就我看過的相關文 獻當中,這個課程在2000年就能編出如此的規劃,算是相當完整,比較起來國內算是相當少見。至於OOPS的課程想要應用在國內的教育上也無不可,我覺 得可以嘗試看看,因為我認為台灣的教育思想還是比國外來的封閉,特別是在創造力方面,台灣的大學生相較起國外的大學生,似乎少了那麼一點思考的能力,我 認為倒也與資質無關,主要是沒有受過較多的訓練,而OOPS的課程我相信可以給學生更多不同的思考空間。我認為其實我們可以善用所有國外的資源,不管是 英文也好,中文也罷,因為我覺得學習無國界,如果同樣的教學資源可以翻譯成更多的語言就更棒了,可以讓更多人分享到相同的學習資源。以上是我的一些淺 見


我想提出來討論的議題是 像OOPS這種多人分享翻譯的資料底下,可能會有世界各地的人一起來翻譯,會不會有同樣的東西,每個地方的說法不一樣的呢?有的話要以誰的為主呀!

其實看了OOPS有種熱血澎湃的感覺,讓我想起過去想自己搞個教學網站那種初衷,看到他們苦於資金的問題,有點像當時自己碰到的情況,也很想伸出援手,剛好認識兩個創投業者,一個剛好在美國開創投業,另一個在台灣,我想或許可以在這部分幫個忙Push看看,希望要的到錢囉!加油加油

"教育的未來"心得

首先請大家看一段影片"教育的未來" (did you know?) ,以下是我個人的淺見

看完這部影片,要說內心有衝擊嗎?我倒覺得還好,應該是說我認為大家太過忽略了人類自我的成長
其實,這部影片不斷引用一些數據(很多數據是有問題和被質疑性的)告訴我們未來的資訊爆發有多可怕、未來的科技有多進步
Anyway,不要忘記科技與資訊是怎麼來的,回歸根本,還是因為人類的進步
而這種進步是很自然的、很潛移默化的
舉個例子來說:20年前,會電腦的人可是說非常非常少,我到高中才開始第一次碰到電腦,但是,隨著時代進步,懂電腦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電腦課都納入幼稚園課程
原因是什麼,因為人類也在進步,科技在進步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創造與發明,我承認可能會有一天科技會好到人類無法控制,但如果人類真的因為這樣而生像"機械公敵"中的劇情,那人類也要自己承擔這個後果,因為,不要忘記,科技永遠只是讓人類生活更便利的工具

首先,就影片中的數據提出討論,疑點我覺得有點多,所以就幾個最直觀的東西提出來簡略問題,他提到網路覆蓋率,說美國不過是世界20名,盧森堡剛超越美國,事實上,真的可以用這種觀點來看嗎?我倒認為這是有瑕疵的,如果真要這樣說,越小的國家,偏遠地區越少的地方,網路覆蓋率不是很容易就達成百分百嗎?這種東西不是這樣比較,真要這樣說,梵蒂岡不是很容易很多東西(依比例比較的東西)都是全世界第一嗎?因為必須考量到規模,拿大規模跟小規模比較,我不認為有什麼價值。再來他提到2006年賣出4700萬台筆記型電腦,這數據嚴重錯誤,因為正確數據約為7300萬台,2005年的出貨台數為5821萬台早就遠遠超過他給的2006年的數據,嗯!這一點比較抱歉,剛好我是在金融機構,這部分的數據非常敏感,不過他說數據來自「世界是平的」作者、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美國前教育部長、美國勞工部、麻省理工學院,所以可見到目前為止,有沒有人真正去想過這個影片說的數據為"True"。下一個是他提到的第三代光纖,比較抱歉的是,剛好又是我熟悉的東西,影片中提到都已經鋪設好了,看到是讓我眼睛睜得很大,因為,目前這樣的線路,我查了一下數據,似乎沒聽說哪個國家目前的骨幹有這種水準的,10兆位元為125萬MB的單位,大約是1785片700MB的光碟,也提到每六個月會成長三倍,很抱歉的是,我認為即使實驗技術可以有這樣的成長,但普及速度受限的在於成本與數量,而不是技術,所以要普及到每個人可以使用,時間值得等待,舉通訊的Wimax技術為例好了,1999年研發至今,8年的時間,有看到普及了嗎?我的認知是,實驗室階段並不等於實際應用時機。再來提到的OLPC的數量,真的可以每年依這個速度量產嗎?他有考慮過OLPC的硬體是否可以因應爆發的科技嗎?如果每個落後國家的孩子都有一台的時候還有這樣的產量嗎?不過,我倒是肯定OLPC在提升落後國家的孩子對資訊的取得面的提升。其他數據我不便一一考證,單純就我記得的提出簡單的質疑。

當然,我相信也知道這部影片所要傳達的意念遠勝於他要呈現的數字,只是,帶給部分人震撼的是這些數字,若數字經過考證與思考,還會不會讓人有相同的震撼呢?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而我認為創新是這個世界成長的動力,「No innovation,No valuation」,而創新我認為就是解決問題同時創造驚喜,每種科技的產生都是來自於創新,而科技的進步又帶動人類創新的動力,如果有看過「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的人,不妨再去翻翻「世界很平,我不平」,雖然書不是很有名,但會給人帶來另一種思維,如果20年後的後代工作和使用的科技還跟現在一樣的話,才是我們需要擔心的,代表人類的進步已經停止了,因為那代表的是演化,而回歸到教育真正的本質來討論,教育的目的我覺得要分幾個角度來看,高中以前主要都是教師主動式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從生活倫理、技能,等生活中必備的能力,到了高中,開始有了選擇性,目的變成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這時候老師從旁適時指導,藉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自己的看法,大學之後其實教育真正的內涵慢慢轉變,而是要讓學生主動學習,這時候的目的是讓學生藉由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思考未來、去思考所有的事情,因此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最終目的在於建立人與人群、與社會接軌的共同橋樑,當然每個階段的目的就太多了,可能是會隨時變化的。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老師的角色應該是輔助學生認識學習後面的本質,例如:為什麼要會用電腦?而不是只教會學生使用電腦,永遠都要讓學生了解,科技始終只是工具,工具越多,相對的帶來的問題越多,造成問題的原因就是在於學生無法了解科技被發明出來的正面意義,老師最應該做到的是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思考方面,當然我知道很難,只是所有的意念都是建立於可塑性最高的時候,如果這方面沒有任何指導,是會被科技牽引的思考,而不是思考創造科技。至於科技的使用,或是以後會產生什麼職業,Anyway,我覺得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自己的思考意念?是正向還是負面?只要人還有思考能力,他們自然會學會以後的新能力,自然會有新行業和新科技一直產生,而老師,只是要引領這群學生在科技的洪流中找到人類的本能,避免對科技產生錯誤的使用方式與看法,只是,很感嘆的是,,,,已經很多教育人員在科技迷失了自我,更不要提引領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