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5/24部落格統整

佩貞
佩貞參加了一場研討會,在經過這堂課的薰陶之後,他認為研究人員對遠距教學的認知有些問題,都太理想化了!!題目是~跨區視訊協同教學:對社會領域泥火山地理環境學習成效之研究
佩貞覺得~~研究者何必要克服"萬難",來進行這實驗呢?研究者認為遠距教學最重要成功因素是"教材",但佩貞認為除了"教材"外,重要的因素還有"教師與學習者間的互動"、"學生適不適合遠距教學"....等等,若是將教材設計的很好,沒有教師與學習者間的互動也是枉然,如何增進"教師與學習者間的互動"?有經驗的教學者傳統教學,會比任何方式教學來的更適合學習者。這都得教學者去仔細做"前置分析",什麼教學方式(法)才是最適合學習者的,使其達到最好的學習成效。

Comment:我非常認同佩貞的看法,因為教學並不是單方面的丟一堆資料出來給學生研讀,在沒有基礎與互動的情況下,丟一堆資料只會讓學生囫圇吞棗,對學生沒有實質上的幫助,與其每天想著如何用最新的科技產生不一樣的教材,不如好好想想教學的本質是什麼?製作出來的新教材是不是評估過教學成效呢?就如同我在課堂上常常說的,科技天天在進步,教師真正在注意的是好好使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操縱,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學生踏實的學到東西,而不是一堆華而不實的科技洪流下的產物。


偉堯
這次的主題在混成式學習的討論,在自己提的議題裡,我想了解「混成式學習適用的學習階段為何?」的問題,很想知道實際的其他經驗與答案。畢竟,各方資料都顯示在職場的訓練上效益頗大(讓我不難想像,難怪現在有許多的企業教育訓練機構的蓬勃發展;ex. 地球村之類的...),但更想實際了解應用在學校教育中的可行性。在Dr. Liu的訪談中,所談到的經驗是以大學生為主,那麼,似乎可以感受到學生的自主能力、教師的教材準備與學習成效有相關,在國小、國中的學生都還是處在他律的階段,如此不同形式的學習成效如何?我自己有個見解,如同市區與偏遠地區繳作業的情形一樣,隨著地區性的不同,能夠做到的程度也會跟著不同。市區的孩童下了課有安親班,回家能有家人的關注,作業的完成度極高;而偏遠地區的孩童卻是差距甚遠,甭說完成作業了,甚至連作業都會不見。混成式學習似乎也是這樣,在他律的階段,不管如何培養自律,似乎都是有限。高中、大學階段可能是較能實施的階段,但卻也要能搭配風俗民情,產生適域性的課程配套。

Comment:就偉堯提到的實際經驗的狀況來說,確實在目前可以在許多企業訓練中,可以看到相當不錯的成果,不過在真正的教育體系中,我想還是受限於經費的問題,畢竟除非是高等教育,否則要耗費大量資金建置硬體與軟體,對國中小教育應該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所以我才會認為混成式教育可以定義為整合式教育,必須根據民情與狀況適時調整。





博忠
創新與傳統的變革
合作教學法是我們師資培訓時會討論到的一種教學方法,合作學習也是學習方法中的一種,這幾週以來,Grace老師在分組報告中發現了這個問題,分組的成果報告似乎只是將個人的資料加以連結,比較沒有統整的論點、分析、探討與結論,而學長對這部份的看法如下:
一、台灣學生從小的教育模式就是個人作業、成果報告。二、小組合作報告通常習慣由老師分配,若由同學自行分配則報告會被切割成數等份,且會缺少統整的部份。三、基於尊重彼此意見的原則,通常統整的人較不會去刪掉同學的文章,且論述性的報告不同於數理的結果,有時結論是很多面向的。
另外針對耀德提出來所謂無窮迴圈討論的問題,博忠學長認為在職場上我們常希望能夠在每次的開會後,或是研習後會馬上對自己的工作有立即的解決效果,但是通常得到的答案是空泛的,沒有結論的,立即性效用雖少,但是長久的累積就可以是很好的知識寶庫了。
另外學長想知道雅琇學姊po了一個美國學童利用百元電腦進行教學的照片,讓他覺得很有興趣,想去知道它的動機與實施結果是如何?

Comment:學長對台灣教育實行合作學習有自己的看法,我也認同這樣的看法,其實我覺得這跟民族性也有很大的關係,或是長久以來教育制度與習慣的關係,讓台灣教育習慣這樣的形式,我想這可能是短時間比較難以改變的。另外針對我所提出來認為常常流於討論一個無止盡的無解議題的問題,我想我心中自有圭臬,也感謝學長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良多。對於雅琇學姊PO的實行百元電腦的政策實施情況,可能還要請有注意到更多資訊的同學一起分享。


雅琇
學姐認為耀德所提出來的”整合式學習”與書中談到的有所差異,書中明確的指出本書的定義為面授與電腦中介的結合,而非全指教學法的整合,所以....這又是陷在無窮迴圈裡了嗎?另外學姐也認為DR.LIU的訪談幫他獲得許多問題的解答。

Comment:關於學姐提出來整合式學習的問題,我一開始就有提到我先跳脫書中討論的定義,自己另行給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看法與定義,所以是與書上的定義分開討論,不全然就書上內容進行鑽研。





老師
1.作業繳交時間似乎過於急迫,造成兩個問題1)當週統整的同學無法作業,2)我無法保證每次都能在上課前『速讀』大家的作業,進而作為上課的依據和調整。考慮以後 (不是這學期啦) 可以規定在每週上課24 小時前繳交,這樣不但方便統整的同學,也讓大家有時間閱讀彼此的文章等,增加課前的準備。同學們覺得我這個想法可行嗎?
2.學期一開始一下子太快的介紹了太多的工具,以後必須一個一個循序漸進的介紹。學校正規教育只是一部份,非正規教育更是重要。當沒有人將所有的講義、作業整齊的呈現給你,當你必須自己從浩瀚無垠的網路中節選東、節選西時,也許你們就會了解這學期使用的工具可能是『真實世界』中很普通的東西罷了。
3. 工具必須有相當的使用經驗後,才能體會個中的易、同、優點、缺點,然後根據個人喜好、使用目的等,作最好的選擇。至於 blog 和 discussion forum ( 例如 google group 等) 是否重複性太高,我讓同學自己決定。畢竟讓同學試用不同的工具也是課程的目的之一啊。但是 wiki 是不一樣的喔。
4. 修遠距的課,同學當然『必須』利用『工具』來『溝通』啊!這不正是『遠距』的意義嗎?同學在不同的地方,但仍透過網路,協調合作。如同 Jennie 在訪談中的補充:『在世界不斷的國際化、團隊化下,知道如何在虛擬空間中和同儕合作、溝通是一個地球村居民的必備技能』。


Comment:老師本週給我們的回饋,真的是說到心坎裡了,首先,就統整的部份而言,確實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我自己本身雖然也是常常截止前一刻Po出來,但我不得不承認,如果有某些規定,我會更準時繳交,例如本週我必須做統整,因為每個禮拜三我必須在晚間十點搭夜車回台北,禮拜三我在網路前待到晚間九點,還是有些同學較為忙碌,尚未將心得上傳,我必須把資料帶上火車用NB進行統整,當然這是我個人工作因素所致,所以我該自行負責,只是如果能在上課前24小時全部繳交完畢,我想至少就我的情況可以在火車上多瞇個兩個小時,當然,隔天早上六點到台北,還是必須上線重新統整,但是因為時間較急迫,相對比較無法給同學多一點回饋。
再來是對於老師提到學校只是正規教育的一部份我也是相當認同,自我學習與社會教育對我們來說在以後會比學校教育更為豐富,就我的例子而言,即使以前從大一就在校外進行各式各樣的社會經歷(打工),那時候覺得自己在這部分能力已經相當不錯,沒想到,一跨出教育界,所面臨的學習與挑戰,更是讓人無法想像的,才真正覺得自己是井底之蛙,很多讓人完全沒有聽過的人事物一一在面前出現,那是種更大的挑戰與學習,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老師會給你機會,在外面誰會給你機會呢?我認為出去闖一闖會讓人視野寬廣的。
這學期上課用的工具方面,我覺得一開始老師在第一堂課說明了三種工具的使用法與功能取向,可是第一堂很多同學還沒加選,導致適應期的延長,不過我想有了這次經驗對往後的學弟妹與老師都能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三種工具都有不同之處,一開始使用會覺得很雜,後來就了解老師找了這三種不同工作的原因。
我想這學期的課下來,大家對許多遠距的工具與涵義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也希望大家學完之後能好好利用囉!也更要把許多內涵的實質意義帶進冰冷的科技中,我想這樣才能增加它的附加價值。

沒有留言: